去年五月,我和几位军休战友结伴去西安旅游,一场突如其来的急病,让我在异乡真切地感受到了战友之情,有着比亲情更炽烈的温暖。
当时,我们住在西安临潼区,考虑到离华清池不远,便想去逛逛。那天上午,当我与老伴行至华清池附近时,我的胸腔突然像被重物碾过,心跳如擂鼓,胸痛头晕,大口吸气还是吸不到气,像是窒息了一样,难受极了。我双腿发软,瞬间瘫坐在地面石板上,用双手支撑着身体。老伴慌了神,紧急向交警求助。救护车呼啸而至的途中,两位交警来到我身边提醒我赶快吃药,安慰说这里离急救站不远,车很快就会来的。当时我已经吃过两次硝酸甘油,但症状没缓解。我和老伴正在焦虑中,急救车来了,把我拉到临潼区惠昌医院急救站。
在急救站里,我一住就是 4天。已过 80岁的老伴在我病床前照护我,配合医生护士忙来忙去,我真担心她会累倒。当曹建权、徐晓静夫妇和郜丽等战友得知我因突发心梗进了急救站时,他们很快来到了我的身旁。老曹推着我的病床、晓静举着输液瓶,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去相关科室做 CT等检查。他们还帮我到交费处排队付款,口渴时给我喂水。最让我难为情的是如厕时,老曹执意举着吊瓶守在我身边,轻声说:“别着急,慢慢来。”那些连子女都未必能做到的琐碎,老曹却做得又自然又妥帖。
病情稳定后,我执意回京检查治疗,可医生担心路途中有风险。老曹夫妇为了我返京路上安全,积极同铁路部门协调,希望对我施以援助。那几天,老曹的手机成了“热线”,反复和西安铁路局等单位沟通病人进站、轮椅对接等事宜,甚至亲自画了张“护送路线图”。按约定,西安北站的工作人员用轮椅接我走绿色通道进站坐进车厢。上车后,老曹硬是把自己的座位从别的地方换到我的座位边,说这样“一睁眼就能看见你,踏实”。
高铁穿行秦岭时,早上明媚的阳光穿过车窗洒在老曹的脸上,77岁的他白发多了不少。20多年前他担任国防大学校务部政治处主任时,大家称他是一位继承我军优良传统政治素质很高的政工领导干部。如今他在青龙桥军休所摄影班担任副班主任,在开展摄影教学活动中,勇挑重担,做了许多好事善事。摄影班创办以来,开展室内教学活动六七十次,他总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搬到课堂,供摄影教学或摄影作品交流使用;军休所多次举办摄影展,他付出不少心血,精心设计操作,不顾劳累,使摄影展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次他感冒很重,还是一声不吭坚持办好摄影展。大家说:“老曹啊,心里装的全是集体和别人。”
就这样,一路上我在老曹夫妇和高铁工作人员的精心照顾下,平安抵京。在北京西站,工作人员推着轮椅等在车厢门口,老曹和晓静护着我上了轮椅,直到看见孩子们红着眼眶迎上来。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亲人的爱有时隔着距离,而军休战友的情,是把后背交给彼此的托付,是风雨里共举的一把伞。
如今回想,急救站的白色床单、高铁窗外的层叠青山、老曹夫妇忙碌的身影,都成了记忆里最温暖的底色。军休岁月或许染白了鬓角,却让那份并肩作战的情谊愈发醇厚。就像晓静同志说的:“咱们军休干部穿了一辈子军装,退休了更得把‘战友’两个字捂热乎喽。”
(青龙桥军休所)◎张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