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的老家在山东高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每一道沟壑都镌刻着抗战的印记,每一缕炊烟都诉说着不屈的故事。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炮声,日军铁蹄踏入齐鲁大地,高密这座胶东古城也陷入了血与火的炼狱,我的家族也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本文通过我们普通百姓家庭的微观视角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后人铭记:今天的和平,是用怎样的代价换来的。
母亲幼年时留下的阴影
1936年,我母亲出生在高密一户普通农家。1938年 4月,日军占领县城后,那里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据《高密县志》记载,仅 1939年一年,日军就在高密制造了 17起屠杀事件。
“听见狗叫得厉害,全村人就慌了神。”母亲回忆道,女人们会用锅底灰把脸抹黑,让自己看上去显得脏乎乎的,即使她很小,也会在大人的帮助下,把脸涂得又脏又黑。有的大姑娘害怕被鬼子糟蹋,就把头发剪短,穿上男人的衣服。即便如此,仍躲不过鬼子的烧杀抢掠,她亲眼目睹日本鬼子用刺刀挑起一个小孩,这个画面成为她终身的梦魇。母亲向我描述这个残忍的场景时,至今仍会浑身发抖。她说“看到鬼子刺刀上挑着一个小孩,心里特别害怕,真害怕鬼子也把自己挑在刺刀上。”这种心灵创伤留下的伤害,在当时幸存者中普遍存在,像她这样经历的幸存者,成年后仍会莫名恐惧。
血染集市
1941年的一天,母亲在集市上亲眼目睹了令她终生难忘的一幕:日本鬼子捆绑着十几名被俘女性,令人发指地用铁丝穿过她们的乳房,她们显然是遭受过酷刑的,浑身血迹斑斑、衣衫褴褛,被鬼子像牵牲口一样牵着游街,一滴滴鲜血染红了集市的石板路,日本鬼子强迫所有人观看,不许大人捂孩子的眼睛。日军用刺刀逼着,用鞭子抽打她们,因为她们被铁丝穿肉连在一起,只要一人倒下,另外几人也会在惨叫声中倒下,鬼子又用铁丝拉起来。这残忍的画面也成了母亲心中终生的梦魇。
即便在至暗时刻,希望的火种也未熄灭。母亲记得,乡里总有人去前线参加抗战,想方设法与鬼子抗争。母亲说,当时家乡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游击战的形式打鬼子捉汉奸。姥姥精通中医药,不仅为游击队提供药品,还将舅舅送到抗战前线,乡里青壮年前赴后继地加入到抗战队伍中。
父亲一家的抗战之路
1925年,父亲生于山东平度。1940年,噩耗传来,参加了共产党抗战队伍的我祖父许世宽,在战场上牺牲了。当时大伯许秀堂已加入抗日游击队,奶奶是地下党员,按照党组织要求,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抗日工作。父亲说,他当时本想跟着共产党的队伍直接上前线,但考虑到他年龄还小,于是,他就成为抗日游击队里最小的“编外人员”。当时,他的任务是放哨和传递情报。
父亲从小就很机灵,他讲述说:“我经常装作拾柴火、捡煤渣或者讨饭的孩子,把情报藏在草筐夹层里,或者挽起来的袖子里。”父亲曾回忆道,有一次遇到日军盘查,他急中生智把纸条塞进嘴里嚼碎咽下,保住了同志们的安全。1943年,父亲正式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告别母亲和兄长,投入到抗战第一线。
血染的 1945年
父亲的姐姐、我的姑姑嫁到我母亲所在的高密县周戈庄,和我母亲家离得很近。1945年 8月,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高密,奶奶和大伯许秀堂正好去高密看望姑姑,听到这个消息特别高兴,百姓们刚要欢庆,更大的灾难却降临了。国民党“还乡团”打着“接收”的旗号,开始疯狂报复抗日军民。
1945年秋天,这是个永远铭刻在父亲记忆中的日子。由于叛徒出卖,奶奶和大伯许秀堂被捕。这两位共产党员,也是八路军的家属,被国民党反动派押到高密县周戈庄的祠堂里,还乡团用皮鞭抽,用烧红的烙铁烫,逼问八路军家属名单。面对酷刑,奶奶和大伯一个名字都不说。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说出来,会有更多八路军家属和他们一样遭受酷刑甚至失去生命。
次日凌晨,国民党反动派将奶奶和大伯用绳索绑在马后,从祠堂一直拖到潍河滩,并让马来回拖着他们跑。据目睹这一情景的乡亲们说,二里多的鹅卵石河滩上,到处是破碎的衣物和血肉,生生把奶奶和大伯拖的没有了尸骨,惨不忍睹。在当地乡亲们的帮助下,姑姑将散落在河滩上的奶奶和大伯的鞋子埋在了河堤的东面,为他们建了一个衣冠冢。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曾带我去给奶奶和大伯的衣冠冢扫墓。我记得那年我只有 4岁,爸爸穿着军装牵着我的手,远远看到,姑姑跪在地上的瘦小身子,一起一落好像在做着什么,走近看,姑姑正在用双手捧起黄土,一把一把小心翼翼地放在奶奶和大伯的坟上。我也学着姑姑的样子,跪在地上,用小手捧起黄土堆放在奶奶和大伯的衣冠冢上。我记住了父亲的话:“你是共产党的孩子,永远不要忘记,咱们的亲人是被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
从战场立功到空战英雄
奶奶和大伯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害的消息很快传到我父亲那里,成为烈士遗孤的父亲,满怀国恨家仇,在解放战争中奋勇杀敌,屡建战功。他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从抗日战场转到解放战争,成为战场上不畏生死的战士。1948年,父亲成为八路军第九纵27军81师241团1营3连指导员,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在一次很重要战斗中,上级命令他带领 100名战士,攻打一座敌人占领的山头阵地,牵制敌人,为大部队赢得时间。阵地易守难攻,战斗非常激烈。战斗中,父亲身负重伤,被敌人击中左肩膀和左小腿,浑身是血,但依然带领战士们冲杀,所在连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最后全连只剩不到 10人。
1949年,父亲因作战勇猛,机智果敢,从作战部队被选入空军航校,成为人民空军第一批战斗机飞行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作为志愿军空军第 6师 16团一大队首任大队长,在 1952年 1月 31日的黄州沙里院空战中,奋勇杀敌,击落敌军 1架 F-84型战斗机,成为空 6师首次击落敌机的英雄。每当有人问起他的战斗经历,他总是说:“我不仅是为国而战,更是为惨死的亲人而战。”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带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军事博物馆,在那里,父亲带着我一边看展览,一边回忆他曾经的战斗经历。
高密永远牢记
据记载,抗战期间高密有 3800余名群众遇难,
1.2万间房屋被毁。烈士陵园里安葬着 2047名英烈,而像我爷爷、奶奶和大伯这些没有在高密英烈册上留下姓名的烈士,更是不计其数。
如今的高密,潍河水依旧静静流淌,水中的鹅卵石早已磨去了血色。当我们享受和平时,请记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棵麦苗,都曾被鲜血浇灌;今天的每一张笑脸,都承载着无数英烈的期盼。我们家的这些记忆不仅是家族的历史,更是民族的集体记忆。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民族解放献身的前辈,将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
(八里庄军休所)◎许爱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