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成语,最早出自晋朝傅玄的《太子少傅箴》。其主要意思是,靠近朱砂的会变红,靠近墨的会变黑,比喻靠近好的人可以使人变好,靠近坏的人可以使人变坏,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然而,列宁曾说,“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的确如此。这里的比喻也不例外,同样是蹩脚的。因为,人与物不同,人有个性差异和主观能动性。因此,靠近好人,不一定都会使人变好,而靠近坏人,也不一定都会使人变坏。在这方面,事实胜于雄辩。
记得,曾有个传说。当年,苏联修正主义头子赫鲁晓夫,在与我们的周总理对话时,得意而高傲地说:“我们两人有个不同之处,就是我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你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周总理毫不示弱,机智地回他:“我们两人也有个相同之处,就是我们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那赫鲁晓夫,顿时傻了眼,哑口无言。
很明白,这个传说说明,出身好,不一定就是革命者,换言之,近朱者,不一定都是赤的。同时说明,出身不好,也不一定不是革命者,就是说,近墨者,不一定都是黑的。
关于近墨者不一定黑的典型人物,除了周总理之外,还有古人屈原、陶渊明,近人鲁迅、一些革命先烈,以及外国人曼德拉,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虽然身处黑暗的旧世界、旧环境,但都能保持自己的正直和清洁——“出淤泥而不染”,因此,给世人留下了光辉而高大的形象。比如鲁迅,他“来自旧垒”,对旧中国的国民劣根性,看得清楚明白,因此,不仅能与国民劣根性划清界限,还勇于进行深刻的批判,做坚决的斗争,以至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骨头最硬”的民族英雄。还有曼德拉,他积极抵抗种族隔离政策,推动了民主变革。尽管他身处黑恶势力的包围之中,还被长期监禁和折磨,但仍然坚持自己的正直和清洁,最终成功地结束了种族隔离政策,成为南非的第一位黑人总统,被世人所崇敬。
审视当前的现实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方面,很有些令人忧虑的情况。具体说就是,哪里出了个好人,有些人便对其家人和其他身边的人,统统予以肯定,给以好评,大加赞扬。而哪里出了个坏人,便对其家人和其他身边的人,统统打上个问号,另眼看待,予以否定,甚至导致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这显然是片面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所致。其危害不小,不可大意,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有一定道理。但与此同时,还应认识到,凡事不能绝对化,尤其不能忽略了人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事实一再证明,同样的客观环境,既可以造就好人,也可以造就坏人。因此,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认识、具体对待。要坚持“有成分论,不惟成分论”,清除“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陈旧观念的影响,避免发生死板教条、形而上学的错误。.(东翠路军休所)◎李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