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海淀军休信息网

我曾是个“神枪手”

日期:2025年02月18日来源:厢红旗军休所

字体:分享到:

1955年至 1959年,我在部队任作训参谋期间,因勤学苦练和组织的重视培养,在步枪和手枪等轻武器的射击技术上达到了可以说精湛程度,为部队军事训练作了一些贡献,曾被部队首长和同志们称赞为“神枪手”。

1954年 9月底,我所在的第 47军奉命从朝鲜撤回国内,军部驻在衡阳,我们第 140师 419团驻防在郴州地区,隶属广州军区。我时任该团第 3营参谋。转眼进入 1955年,按照军委关于正规化训练的指示,部队从 3月 1日起全面开训。当时所用训练大纲和教材均是采用苏军的。训练一开始就碰到了难题,因按苏军《射击教程》进行训练的,几乎是清一色工农出身的营连干部,无一人懂得教程中步兵武器的训练步骤和方法,更不懂有关射击理论方面的射弹散布、命中公算和气象条件影响等内容。我虽说只有小学文化,但比起连队干部要稍强点,又喜欢钻研,便主动向营长请缨,让我来试试,得到同意后,我决定先拿手枪做试验,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虽说手枪射击是立姿,与其它枪支姿势不同,但射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领却是相通的,只要手枪打准了,其他枪支便可迎刃而解。于是我每天晚上看教程研究,白天带着通信员扛着靶板,到附近山沟进行操作和实弹试验。经过 6天努力,从开始的打不上靶到不脱靶,再到获得优良成绩。我高兴地报告营长,他们都认为这是个重大突破,对解决其他步兵武器的射击训练也有了信心。王营长当即决定从营通信排抽出 10人,组成一个步枪班,由我当教员,从射击姿势、据枪、瞄准、击发等要领分步骤地按教程进行训练,并将有关理论通俗地给大家做解释。经过认真严格的训练,步枪班在 10天内共进行了 3次实弹射击,最终取得了总评优秀成绩。营领导高兴得合不拢嘴,决定趁热打铁,要求各连抽调 1名班、排、连长来营部参加 10天集训,由我担任教员。主要研究和解决步、手枪和冲锋枪的训练步骤和方法及相关理论。第一期成功结束后又接着办了第二期,并增加了人员对轻重机枪等武器的研训,从而推动了全营年度射击训练精度和隐显目标两个练习,均取得总评优秀的佳绩。这引起了师团机关的重视,我也有了点名气。

12月,在团礼堂的年终训练总结大会上,师长亲自到会宣读师嘉奖令,给予我军旗前照相的嘉奖。我也被调到团司令部作训股任参谋,主管部队射击训练,我继续刻苦钻研,我的步、手枪射击技术又有了明显提高。

1957年 11月,国家体委射击队,借用广州军区上元岗射击场进行冬训。军区军训部经与该队商定,为军区部队代培一批军用步枪射手,我们军指定我参加。

国家射击队当时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当兵的。如射击健将陈蓉、张铉、陆桂芬等都是军人,担任我们教练的也是天水步校的射击教员张镇。我们受训的项目是:以卧、跪、立三种姿势对 300公尺距离上 1平方米的环靶进行精度射击,其难度相当大。卧姿我们有些基础,但跪、立姿势则是生疏的。使用的军用步枪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所造,重约 4公斤。三种姿势据枪都无依托物,全靠两只胳膊握枪悬空操作。因而必须下苦功先解决三种姿势据枪的稳固问题。教练据情决定第一周,持空枪专练立、跪为主的据枪姿势和瞄准、击发等要领。他严格要求,我们刻苦操练,每天上午固定 3小时正式训练,下午自选姿势练习。第二周开始进行实弹练习,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弹药量。开始人人都有脱靶,随着技能不断提高,脱靶现象随之减少。一个月后进入 3×20的正规练习,每天上午在 3小时内,每种姿势先试射 3发子弹,再正式射击 20发,并计算成绩。随着时间推进,大家的技术日趋成熟,成绩越来越好。在训练中,我特别刻苦,精心钻研,星期天基本上都不休息,决心以最好的成绩为第 47军争光。因而我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和海南军区的李伍,第 41军的姜忠信一直在前三名中竞争。培训结束,在总考核中,我以 419环的总成绩获得第二名,60发子弹没有一发脱靶。

我回到部队,组织上调我到师司令部作训科任参谋。主管训练的陈明友副师长指示我:“你现在成射击专家了,今后全师射击训练主要靠你具体抓,希望你尽最大努力,完成全师射击训练任务。”从此,这位 1930年入伍、自称与我是四川老乡的老红军首长,真把我当成了射击专家,甚至有些迷信我。师团干部教学法集训,他带我去当教员;师指定第 420团 7连为射击示范连,他让我住在连里对班以上骨干逐个训练把关;在部队每个练习完成预训后的实弹射击前,他带着我去抽查连队干部的预习情况,不合格就不批准连队实弹射击;各团实弹射击时他则带着我到靶场监督,若射手打了脱靶,他便当众对我说:“张参谋,你把这支枪检验一下!”我操枪射击,如打出好成绩,那个射手和连队干部肯定挨批;我如打脱靶,他便说:“啊!是枪有问题,那就换支枪吧!”如此重用信任,加上我的突出表现,使我“神枪手”的称呼传遍了整个军营。其实我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这点本事主要是靠在射击实践中用子弹“喂”出来的,技术、心态、经验均较成熟。说好听点,就叫勤学长智慧,实践出真知。加之当时部队装备的是苏造步骑枪,比步枪轻,精度好,射击距离只有 100米或 200米,难度比我在国家队培训时低,所以自信满满,运用自如,技术也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这一年,由于师首长抓得紧和广大官兵的共同努力,全师步兵武器三个练习的实弹射击,都取得了总评优秀的好成绩。

1958年 8月,国家体委在广州组织了有闽、赣、鄂、湘、粤、桂 6省和南京、福州、广州、昆明 4大军区共同参加的,包括军用和小口径步、手枪及飞碟等多项目的全国第四分区射击竞赛。我被广州军区军训部指名参加,与李伍、姜忠信 3人组成军用步枪组,参加 100米卧姿和 300米卧、跪、立两个项目的精度射击。军用步枪竞赛分两天进行。18日为 100米 10发子弹精度射击,在广州市射击俱乐部内进行。竞赛中我一直发挥正常,但在第 7枪时却出了意外,眼未瞄好准竟无意中扣了扳机,打了个 3环。但我仍沉着应战,最终以5个10环,4个9环加1个3环,共 89环的总分保住了第三名。19日移至上元岗射击场,进行与我们在国家队培训时相同项目的竞赛。竞赛中,我发挥正常,以 165环取得了卧姿第一名,140环获得跪姿第三名,以 416环获得总分第三名。我和李伍、姜忠信 3人的总分加在一起获得了团体第一名,为广州军区赢得了荣誉。

如今回忆起来我仍感自豪,因为那时使用的苏造步枪精度差,又无瞄准装置,在 300米距离上,我能在卧、跪姿势中分别打出平均8环多和 7环的成绩来,确实不易。这在我戎马一生中也算是个耀眼的闪光点,且终身难忘。

(厢红旗军休所)◎张家裕


我曾是个“神枪手”

日期:2025年02月18日

来源:厢红旗军休所

字体:

分享到:

1955年至 1959年,我在部队任作训参谋期间,因勤学苦练和组织的重视培养,在步枪和手枪等轻武器的射击技术上达到了可以说精湛程度,为部队军事训练作了一些贡献,曾被部队首长和同志们称赞为“神枪手”。

1954年 9月底,我所在的第 47军奉命从朝鲜撤回国内,军部驻在衡阳,我们第 140师 419团驻防在郴州地区,隶属广州军区。我时任该团第 3营参谋。转眼进入 1955年,按照军委关于正规化训练的指示,部队从 3月 1日起全面开训。当时所用训练大纲和教材均是采用苏军的。训练一开始就碰到了难题,因按苏军《射击教程》进行训练的,几乎是清一色工农出身的营连干部,无一人懂得教程中步兵武器的训练步骤和方法,更不懂有关射击理论方面的射弹散布、命中公算和气象条件影响等内容。我虽说只有小学文化,但比起连队干部要稍强点,又喜欢钻研,便主动向营长请缨,让我来试试,得到同意后,我决定先拿手枪做试验,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虽说手枪射击是立姿,与其它枪支姿势不同,但射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领却是相通的,只要手枪打准了,其他枪支便可迎刃而解。于是我每天晚上看教程研究,白天带着通信员扛着靶板,到附近山沟进行操作和实弹试验。经过 6天努力,从开始的打不上靶到不脱靶,再到获得优良成绩。我高兴地报告营长,他们都认为这是个重大突破,对解决其他步兵武器的射击训练也有了信心。王营长当即决定从营通信排抽出 10人,组成一个步枪班,由我当教员,从射击姿势、据枪、瞄准、击发等要领分步骤地按教程进行训练,并将有关理论通俗地给大家做解释。经过认真严格的训练,步枪班在 10天内共进行了 3次实弹射击,最终取得了总评优秀成绩。营领导高兴得合不拢嘴,决定趁热打铁,要求各连抽调 1名班、排、连长来营部参加 10天集训,由我担任教员。主要研究和解决步、手枪和冲锋枪的训练步骤和方法及相关理论。第一期成功结束后又接着办了第二期,并增加了人员对轻重机枪等武器的研训,从而推动了全营年度射击训练精度和隐显目标两个练习,均取得总评优秀的佳绩。这引起了师团机关的重视,我也有了点名气。

12月,在团礼堂的年终训练总结大会上,师长亲自到会宣读师嘉奖令,给予我军旗前照相的嘉奖。我也被调到团司令部作训股任参谋,主管部队射击训练,我继续刻苦钻研,我的步、手枪射击技术又有了明显提高。

1957年 11月,国家体委射击队,借用广州军区上元岗射击场进行冬训。军区军训部经与该队商定,为军区部队代培一批军用步枪射手,我们军指定我参加。

国家射击队当时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当兵的。如射击健将陈蓉、张铉、陆桂芬等都是军人,担任我们教练的也是天水步校的射击教员张镇。我们受训的项目是:以卧、跪、立三种姿势对 300公尺距离上 1平方米的环靶进行精度射击,其难度相当大。卧姿我们有些基础,但跪、立姿势则是生疏的。使用的军用步枪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所造,重约 4公斤。三种姿势据枪都无依托物,全靠两只胳膊握枪悬空操作。因而必须下苦功先解决三种姿势据枪的稳固问题。教练据情决定第一周,持空枪专练立、跪为主的据枪姿势和瞄准、击发等要领。他严格要求,我们刻苦操练,每天上午固定 3小时正式训练,下午自选姿势练习。第二周开始进行实弹练习,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弹药量。开始人人都有脱靶,随着技能不断提高,脱靶现象随之减少。一个月后进入 3×20的正规练习,每天上午在 3小时内,每种姿势先试射 3发子弹,再正式射击 20发,并计算成绩。随着时间推进,大家的技术日趋成熟,成绩越来越好。在训练中,我特别刻苦,精心钻研,星期天基本上都不休息,决心以最好的成绩为第 47军争光。因而我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和海南军区的李伍,第 41军的姜忠信一直在前三名中竞争。培训结束,在总考核中,我以 419环的总成绩获得第二名,60发子弹没有一发脱靶。

我回到部队,组织上调我到师司令部作训科任参谋。主管训练的陈明友副师长指示我:“你现在成射击专家了,今后全师射击训练主要靠你具体抓,希望你尽最大努力,完成全师射击训练任务。”从此,这位 1930年入伍、自称与我是四川老乡的老红军首长,真把我当成了射击专家,甚至有些迷信我。师团干部教学法集训,他带我去当教员;师指定第 420团 7连为射击示范连,他让我住在连里对班以上骨干逐个训练把关;在部队每个练习完成预训后的实弹射击前,他带着我去抽查连队干部的预习情况,不合格就不批准连队实弹射击;各团实弹射击时他则带着我到靶场监督,若射手打了脱靶,他便当众对我说:“张参谋,你把这支枪检验一下!”我操枪射击,如打出好成绩,那个射手和连队干部肯定挨批;我如打脱靶,他便说:“啊!是枪有问题,那就换支枪吧!”如此重用信任,加上我的突出表现,使我“神枪手”的称呼传遍了整个军营。其实我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这点本事主要是靠在射击实践中用子弹“喂”出来的,技术、心态、经验均较成熟。说好听点,就叫勤学长智慧,实践出真知。加之当时部队装备的是苏造步骑枪,比步枪轻,精度好,射击距离只有 100米或 200米,难度比我在国家队培训时低,所以自信满满,运用自如,技术也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这一年,由于师首长抓得紧和广大官兵的共同努力,全师步兵武器三个练习的实弹射击,都取得了总评优秀的好成绩。

1958年 8月,国家体委在广州组织了有闽、赣、鄂、湘、粤、桂 6省和南京、福州、广州、昆明 4大军区共同参加的,包括军用和小口径步、手枪及飞碟等多项目的全国第四分区射击竞赛。我被广州军区军训部指名参加,与李伍、姜忠信 3人组成军用步枪组,参加 100米卧姿和 300米卧、跪、立两个项目的精度射击。军用步枪竞赛分两天进行。18日为 100米 10发子弹精度射击,在广州市射击俱乐部内进行。竞赛中我一直发挥正常,但在第 7枪时却出了意外,眼未瞄好准竟无意中扣了扳机,打了个 3环。但我仍沉着应战,最终以5个10环,4个9环加1个3环,共 89环的总分保住了第三名。19日移至上元岗射击场,进行与我们在国家队培训时相同项目的竞赛。竞赛中,我发挥正常,以 165环取得了卧姿第一名,140环获得跪姿第三名,以 416环获得总分第三名。我和李伍、姜忠信 3人的总分加在一起获得了团体第一名,为广州军区赢得了荣誉。

如今回忆起来我仍感自豪,因为那时使用的苏造步枪精度差,又无瞄准装置,在 300米距离上,我能在卧、跪姿势中分别打出平均8环多和 7环的成绩来,确实不易。这在我戎马一生中也算是个耀眼的闪光点,且终身难忘。

(厢红旗军休所)◎张家裕


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西路15号院

海淀军休

军休课堂

新竹生活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京ICP备20220260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