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海淀军休信息网

我的双胞胎班长

日期:2025年01月14日来源:魏公村服务管理中心

字体:分享到:

来到连队的第一天,我便得知连里有一对孪生兄弟:五班长大洪和三班长小洪。两人同年入伍,同年入党,同年当班长。大洪少年读书,白净沉稳,细声慢语,有几分书卷气;小洪自幼出海捕鱼,粗犷豪放,快人快语,颇有船老大风采。兄弟俩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战友们常拿张良主演的电影

《哥俩好》比喻他们。这也是我们连队当年的一段佳话。我们二连,是解放战争时期被华东野战军授予

“柳河连”荣誉称号的英雄连队。洪氏兄弟引起我极大兴趣的不仅仅是他们孪生兄弟的相貌,而是我听说小洪曾是六四年全军大比武时,一路过关斩将勇夺全国军事技能第二名的刺杀尖子班的成员。大洪也曾是当年战术尖子班的一员。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对于刚刚满怀一腔热血、投笔从戎的我来说,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那一年,部队分散在驻地之外的几个村落执行任务。一天,从营房拉东西来的卡车上卸下了十几根木枪和几套护具,据说是连长担心战士们荒废了军事技术,让大家业余时间练练对刺技巧。其实明眼人心里都明白,其用心是为了让这群壮如牛犊的战士们耗去多余的旺盛精力,免去和临时驻地的大姑娘、小媳妇搭讪嬉戏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这些装具对于天天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说来,早已是避之不及,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对未来战争的懵懂憧憬,因为“柳河连”的辉煌历史,也因为小洪大洪的榜样力量。于是,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晚饭后拉着小洪和大洪在村口的空地,穿着笨重的护具练习对刺。每每练得汗水浸透了护具棉质的内衬,常常练得左臂青紫淤血也乐此不疲。就是从那时起,在那杀声连连的呼吼声中,在那精疲力尽的气喘吁吁中,我和洪氏兄弟渐渐变得亲密无间,变得情同手足。

几个月下来,虽说和小洪这个大比武时的尖子相比只是掌握了些许皮毛,但我对于木枪对刺的技巧也有了深厚的心得。以至于后来回到营房,招惹得同期入伍的几位生性争强好胜的兄弟专程跑到二连来上门挑战、切磋。那自是后话。

多少年以后,当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单枪刺左”的网名时顿时思绪万千,感慨良多。由于后来步兵分队取消了木枪对刺的考核科目,我敢说,仅就这其中的一个“左”字所隐喻的内涵,就连绝大多数步兵连出身的兄弟都无法体会其中的无穷精妙。

结束任务回到涵江营房,大洪升任了二排排长,小洪任一排排长。兄弟俩依旧双星熠熠,延续着二连的这道风景。不久,我到三班当了班长,接过了小洪用过的 39778号冲锋枪,心中倍感自豪。

在涵江的那段日子,我同大洪小洪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一起摸爬滚打训练,一起挑水种菜搞副业;在一个菜盆里搅勺吃饭,在一个篮球场上横冲直撞——虽说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却无欲无求,真挚无间。现在回想起来,那无疑是我人生里程中最质朴最单纯的一段岁月时光。

那段日子里,最惬意、最奢侈的事莫过于星期天和兄弟俩结伴逛涵江了。离营区几里路的涵江镇当时号称“小上海”,是福建闽中地区远近闻名的繁华小镇。星期天,大洪小洪经常带着我到那里改善生活:在街边的小店炒上两个小菜,吃上一盘地瓜粉烹制的“海蛎煎”。这在当时就是梦寐以求的极品佳肴了。每每结账时,小洪都会对我重复一句:新兵蛋子,哪轮到你呀!然后心安理得地看着大洪往外掏钱。其实,相比于到涵江逛街,我似乎更享受往返途中的情趣:从营区到涵江,我们走小路沿田埂,穿越一大片嫩黄色的油菜花地,跨过一座独木小桥,才能到达公路对面的涵江镇。那阳光下耀眼的明黄,那潺潺流水上吱呀作响的木桥,那田间微微泛起的薄雾——像一幅悠远的油画久久地悬挂在我的记忆深处……

 

后来部队调防到山西,两年后我任排长时被选送南开大学中文系。那时大洪是二连指导员,小洪是一连副连长。临行,战友们为我送行,在当时也就是晚上熄灯后让炊事班炒几个菜,在大洪的窑洞里喝点酒。也许是觉得此次分别将天各一方,那一晚我们喝光了所有能找到的酒,最后小洪硬是从连队卫生员那里抢来了一瓶医用酒精兑上自来水也全让我们喝了。那一晚我们十几个人全都醉了,无一幸免,有的是哭着醉的,有的是笑着醉的。

 

三年后我毕业回到部队,大洪已是二营教导员了,小洪在三连当指导员。待分配的那段时间,小洪不容分说地把我的背包搬进了他的窑洞,我们每晚抵足而眠,聊得很晚。大洪也经常过来一起叙旧。后来,小洪调四团当副营长,我又接了他的班当了指导员,直到后来调往师机关、调往总政解放军文艺社。

大小洪兄弟在部队战友们心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和人格魅力。在他们身上传承延续着陆军第八十二师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他们相貌如一、性格迥异,大洪的沉稳冷静、周全细致,小洪的坦诚真挚、果断泼辣,都无形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我。他们同第八十二师许许多多的首长、前辈、战友,都是我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使我在后来的工作岗位和人生道路上获益良多。

许多年之后,一位总政领导到我们单位考核干部时,在得知了我的经历后,感慨道:“看来,一个单位主官的工作业绩、群众威信和领导艺术与其在基层工作的经历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我附和道:“就我个人而言,可以说是受用终身!”由于当时还有许多机关的同志在场,有半句话我没说:“——前提是,那一定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和一群肝胆相照、情同手足的战友!”

再次见到洪氏兄弟是那一年我到厦门参加海峡两岸图书博览会。转业后,已担任福鼎县主要领导的大洪小洪不知从哪里得知了消息,专门派了一名执拗的司机,不容分说地强行把我“劫持”到几百公里外的福鼎。当晚,先是在酒店晚宴,几十年未见,大家都激动万分。如果说起初的推杯换盏间还显得有几分客套,随后到城外河畔的堤坝上继续喝啤酒时,我们又一下子找回了当年亲密无间、无拘无束的情愫。我们聊起了福建涵江的“海蛎煎”,聊起了山西洪同的窑洞;聊起了单枪刺左的快意,聊起了医用酒精的辣涩……我们张牙舞爪地举手投足,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不时招惹得路人面面相觑的目光。直到月淡星稀、东方泛白我们才迈着踉跄的步子互相搀扶着尽兴而归。

第二天,兄弟俩坚持驱车送我,一直把我送到100多公里外的温州才依依不舍地话别,临别时分,我们紧握着的手久久不能松开。车子行驶了很远,我还依稀看见大洪、小洪路边翘首挥别的身影——

谁能想到,那一刻竟成了永远的诀别!两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大洪英年早逝的噩耗,肝肠寸断,唏嘘不已。追悼会那天,无法亲临祭奠的我带着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哀思,凝神肃立,遥望南方,郑重恭敬地行了一个军礼,让我的心随同已前往福鼎的战友们一道为大洪发丧送行。我亲爱的战友一路走好!

(魏公村服务管理中心)◎佘开国


我的双胞胎班长

日期:2025年01月14日

来源:魏公村服务管理中心

字体:

分享到:

来到连队的第一天,我便得知连里有一对孪生兄弟:五班长大洪和三班长小洪。两人同年入伍,同年入党,同年当班长。大洪少年读书,白净沉稳,细声慢语,有几分书卷气;小洪自幼出海捕鱼,粗犷豪放,快人快语,颇有船老大风采。兄弟俩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战友们常拿张良主演的电影

《哥俩好》比喻他们。这也是我们连队当年的一段佳话。我们二连,是解放战争时期被华东野战军授予

“柳河连”荣誉称号的英雄连队。洪氏兄弟引起我极大兴趣的不仅仅是他们孪生兄弟的相貌,而是我听说小洪曾是六四年全军大比武时,一路过关斩将勇夺全国军事技能第二名的刺杀尖子班的成员。大洪也曾是当年战术尖子班的一员。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对于刚刚满怀一腔热血、投笔从戎的我来说,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那一年,部队分散在驻地之外的几个村落执行任务。一天,从营房拉东西来的卡车上卸下了十几根木枪和几套护具,据说是连长担心战士们荒废了军事技术,让大家业余时间练练对刺技巧。其实明眼人心里都明白,其用心是为了让这群壮如牛犊的战士们耗去多余的旺盛精力,免去和临时驻地的大姑娘、小媳妇搭讪嬉戏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这些装具对于天天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说来,早已是避之不及,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对未来战争的懵懂憧憬,因为“柳河连”的辉煌历史,也因为小洪大洪的榜样力量。于是,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晚饭后拉着小洪和大洪在村口的空地,穿着笨重的护具练习对刺。每每练得汗水浸透了护具棉质的内衬,常常练得左臂青紫淤血也乐此不疲。就是从那时起,在那杀声连连的呼吼声中,在那精疲力尽的气喘吁吁中,我和洪氏兄弟渐渐变得亲密无间,变得情同手足。

几个月下来,虽说和小洪这个大比武时的尖子相比只是掌握了些许皮毛,但我对于木枪对刺的技巧也有了深厚的心得。以至于后来回到营房,招惹得同期入伍的几位生性争强好胜的兄弟专程跑到二连来上门挑战、切磋。那自是后话。

多少年以后,当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单枪刺左”的网名时顿时思绪万千,感慨良多。由于后来步兵分队取消了木枪对刺的考核科目,我敢说,仅就这其中的一个“左”字所隐喻的内涵,就连绝大多数步兵连出身的兄弟都无法体会其中的无穷精妙。

结束任务回到涵江营房,大洪升任了二排排长,小洪任一排排长。兄弟俩依旧双星熠熠,延续着二连的这道风景。不久,我到三班当了班长,接过了小洪用过的 39778号冲锋枪,心中倍感自豪。

在涵江的那段日子,我同大洪小洪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一起摸爬滚打训练,一起挑水种菜搞副业;在一个菜盆里搅勺吃饭,在一个篮球场上横冲直撞——虽说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却无欲无求,真挚无间。现在回想起来,那无疑是我人生里程中最质朴最单纯的一段岁月时光。

那段日子里,最惬意、最奢侈的事莫过于星期天和兄弟俩结伴逛涵江了。离营区几里路的涵江镇当时号称“小上海”,是福建闽中地区远近闻名的繁华小镇。星期天,大洪小洪经常带着我到那里改善生活:在街边的小店炒上两个小菜,吃上一盘地瓜粉烹制的“海蛎煎”。这在当时就是梦寐以求的极品佳肴了。每每结账时,小洪都会对我重复一句:新兵蛋子,哪轮到你呀!然后心安理得地看着大洪往外掏钱。其实,相比于到涵江逛街,我似乎更享受往返途中的情趣:从营区到涵江,我们走小路沿田埂,穿越一大片嫩黄色的油菜花地,跨过一座独木小桥,才能到达公路对面的涵江镇。那阳光下耀眼的明黄,那潺潺流水上吱呀作响的木桥,那田间微微泛起的薄雾——像一幅悠远的油画久久地悬挂在我的记忆深处……

 

后来部队调防到山西,两年后我任排长时被选送南开大学中文系。那时大洪是二连指导员,小洪是一连副连长。临行,战友们为我送行,在当时也就是晚上熄灯后让炊事班炒几个菜,在大洪的窑洞里喝点酒。也许是觉得此次分别将天各一方,那一晚我们喝光了所有能找到的酒,最后小洪硬是从连队卫生员那里抢来了一瓶医用酒精兑上自来水也全让我们喝了。那一晚我们十几个人全都醉了,无一幸免,有的是哭着醉的,有的是笑着醉的。

 

三年后我毕业回到部队,大洪已是二营教导员了,小洪在三连当指导员。待分配的那段时间,小洪不容分说地把我的背包搬进了他的窑洞,我们每晚抵足而眠,聊得很晚。大洪也经常过来一起叙旧。后来,小洪调四团当副营长,我又接了他的班当了指导员,直到后来调往师机关、调往总政解放军文艺社。

大小洪兄弟在部队战友们心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和人格魅力。在他们身上传承延续着陆军第八十二师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他们相貌如一、性格迥异,大洪的沉稳冷静、周全细致,小洪的坦诚真挚、果断泼辣,都无形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我。他们同第八十二师许许多多的首长、前辈、战友,都是我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使我在后来的工作岗位和人生道路上获益良多。

许多年之后,一位总政领导到我们单位考核干部时,在得知了我的经历后,感慨道:“看来,一个单位主官的工作业绩、群众威信和领导艺术与其在基层工作的经历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我附和道:“就我个人而言,可以说是受用终身!”由于当时还有许多机关的同志在场,有半句话我没说:“——前提是,那一定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和一群肝胆相照、情同手足的战友!”

再次见到洪氏兄弟是那一年我到厦门参加海峡两岸图书博览会。转业后,已担任福鼎县主要领导的大洪小洪不知从哪里得知了消息,专门派了一名执拗的司机,不容分说地强行把我“劫持”到几百公里外的福鼎。当晚,先是在酒店晚宴,几十年未见,大家都激动万分。如果说起初的推杯换盏间还显得有几分客套,随后到城外河畔的堤坝上继续喝啤酒时,我们又一下子找回了当年亲密无间、无拘无束的情愫。我们聊起了福建涵江的“海蛎煎”,聊起了山西洪同的窑洞;聊起了单枪刺左的快意,聊起了医用酒精的辣涩……我们张牙舞爪地举手投足,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不时招惹得路人面面相觑的目光。直到月淡星稀、东方泛白我们才迈着踉跄的步子互相搀扶着尽兴而归。

第二天,兄弟俩坚持驱车送我,一直把我送到100多公里外的温州才依依不舍地话别,临别时分,我们紧握着的手久久不能松开。车子行驶了很远,我还依稀看见大洪、小洪路边翘首挥别的身影——

谁能想到,那一刻竟成了永远的诀别!两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大洪英年早逝的噩耗,肝肠寸断,唏嘘不已。追悼会那天,无法亲临祭奠的我带着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哀思,凝神肃立,遥望南方,郑重恭敬地行了一个军礼,让我的心随同已前往福鼎的战友们一道为大洪发丧送行。我亲爱的战友一路走好!

(魏公村服务管理中心)◎佘开国


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西路15号院

海淀军休

军休课堂

新竹生活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京ICP备20220260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