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海淀军休信息网

诗情激荡铁马行 ——记安宁庄军休所军休干部、军旅诗人赵琼

日期:2025年01月14日来源:安宁庄军休所

字体:分享到:

赵琼是海淀区安宁庄军休所的军休干部,军旅诗人。然而,他的诗分明告诉我,他仍然在军营绿色方阵中。今年 58岁的他,人退休了,可他创作的军旅诗却不断地在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刊登。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他说一辈子不会放下心中的刀枪,他用部队培养的才华,记录军营,讴歌英雄,鼓舞斗志。

 

笔者与赵琼退休前同属一个单位,空军装备研究院,又有相同的工作性质和文字爱好,可谓很熟悉,他言直性率,透明的如同一块玻璃。但深入采访却发现,他的内心是那样丰富,他的胸怀里蕴藏着无穷的热情和力量,并化作了一首首血性贲张的军旅诗篇。

军旅诗人的称谓,于他,真是名副其实,再合适不过了。不知道是天赋还是使命,他简直就是为军旅而生的诗人。1986年 10月,刚刚入伍的赵琼,被军营生活所震撼,他的激情和热爱,化作了一首还显稚嫩的小诗,居然发表在《空军报》上,这也是他的第一首军旅诗,从此便奠定了他的追求。此后三十多年,他一直激情如火,创作了大量的军旅诗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空军报》《诗刊》等军内外报刊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超过千篇(首),其中有 40多篇散文、诗歌在全国、军队及各省市等大大小小的赛事中获奖。著有诗集 6部,诗作常见于《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解放军文艺》等,被收入多种诗歌选本。

原本,赵琼是晋南山村里一个放牛娃,1986年10月,20岁的他,赶上了今生得以从戎的“末班车”。他放下手中的放牛鞭,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绿军装。火热的军营生活,一直激发着他的创作激情,军队光辉的历史,军人神圣的使命,战友之间的深情,无一不触动着他在学生时期就早已萌动的文心和诗情,一首首充满了血性和深情的军旅诗,在他的笔下诞生。

树有根水有源。军队给他的培养和扶植,他铭记在心。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村娃,得到了部队艰苦生活的磨炼、培养和爱护,成长为一名军旅诗人。第一篇小诗发表在《空军报》上后,他受到了极大鼓舞,部队也发现了一棵小苗,倍加呵护,精心培养。为了自己的追求,他非常拼。在连队的那段日子里,条件很艰苦,连队干部破例允许他在仓库角落里那张落满灰尘的桌子上学习。东北的寒冬,难以想象。他常常穿着大衣,裹着毯子,看书写作。他的许多诗,就是从那张小桌上诞生的,也是从厚厚的退稿堆里脱颖而出的,从他的刻苦、执着、从不放弃的努力里获得的,是在部队官兵的大爱里长成的。

赵琼忘不了连长亲手给他做的小油灯。紧张的连队生活,白天没有时间,晚上他躲在仓库里学习,可是连队的电说来就来,说停就停,他就买了蜡烛应急。有一天,他突然有了创作灵感,正在奋笔疾书,电突然停了,仅有的一截蜡烛头也“泪始干”了。情急之下,他擅自偷用了连队值班唯一的一个手电,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听到有人大喊,“狼咬猪了!”他一惊,赶快跑出去跟战友们一块儿去打狼,他把手电还给连长,可是手电很快就没电了,他才意识道自己闯祸了。虽然连长将他狠狠地批了一顿,但事后还是亲手给他做了一盏小油灯。连长说,看你小子是块料,好好学习。小油灯陪伴了他三年,这三年为他的创作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成为他日后军旅人生的一盏心路明灯。

领导调他到宣传科工作,他诚惶诚恐,科长石荣辉教他学,逼他学,带他下部队。最让他难忘的是,科长从基础训练抓起,没事就让他抄字典,他抄完了规定的作业,科长连看都不看就撕了,继续给他安排作业。当时赵琼很生气,但还是认真抄写,一直抄了一年半时间,翻坏了四本字典,科长像严师,又像慈父,给他夯实了文化基础,也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这期间,他的创作水平突飞猛进,文章和诗不断见诸报刊。

 

部队历来重视人才培养,领导为这个可塑之才提供了成长的厚土,部队送他去军校深造,空军导弹学院成了他军旅生涯的重要摇篮。军校生活朝气蓬勃,那绿色方阵让他青春激荡,激起了更多更广泛的创作激情。在空军导弹学院学习的两年期间,他在课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军旅诗歌,还成为院团委办的《蓝箭诗刊》的核心成员。

1998年,赵琼从沈阳调到了地处北京的空军某研究所政治部工作。他深入科研人员中,被科研人员为科技强军顽强的拼搏、创造出一个个奇迹的感人场面所感染,一首首讴歌拼搏和奉献的激昂诗篇,从他的笔下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了军内外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

诗,是有灵魂的,诗歌是一种灵魂上的倾诉。赵琼把诗魂蕴藏在军魂里,他的一首首军旅诗,荡气回肠,像利剑刺破苍穹,像战鹰呼啸长空;有科研人员顽强的拼搏,有军校绿色方阵的浩荡气势,有官兵友爱的感动,更有军人对亲人的柔情……这一切都源于诗人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梦想,他用自己的热爱和赤诚构建和丰富着军旅诗的每一行诗文,铸就了一名军旅诗人的铁血诗魂。

诗,是灵感的激发。我问:你创作了这么多优秀作品,灵感来自哪里?他回答:“是我对军营的热爱和军人的使命使然。没有军营就没有我的军旅诗,也没有我的今天。”火热的军营生活,给予了他无穷的创作激情;首长和战友们的帮助和鼓励,给予他无尽的动力。他当过导弹兵,上过军校,坐过机关,在军队科研单位工作多年,无论哪一个岗位,都是他汲取创作灵感的源泉,他的回报是创作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2016年,赵琼加入军休干部的行列。他积极参与军休所的文化活动,深深体会到,军休文化是一块重要的阵地,需要我们坚守。坚守,是军休干部的责任。他初心不改,笔耕不辍,创作热情不减,他有更多的精力思考、沉淀,以更深的情怀,更高的境界投入创作。在退休之后,他创作了《心声》《一把老枪》《所有战场,必将被鲜花占据》《一个科研人员的报国梦》等脍炙人口的诗,一直坚守着他那厚重、明朗、昂扬的独特风格,在军旅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得到媒体、同行和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并汇集出版了他自己的第6本诗集。

他告诉我:“军休文化,是军休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这里,我又有了新的阵地。军队给予了我成就和信仰,我要为人民军队、为军休文化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安宁庄军休所)◎柴 英


诗情激荡铁马行 ——记安宁庄军休所军休干部、军旅诗人赵琼

日期:2025年01月14日

来源:安宁庄军休所

字体:

分享到:

赵琼是海淀区安宁庄军休所的军休干部,军旅诗人。然而,他的诗分明告诉我,他仍然在军营绿色方阵中。今年 58岁的他,人退休了,可他创作的军旅诗却不断地在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刊登。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他说一辈子不会放下心中的刀枪,他用部队培养的才华,记录军营,讴歌英雄,鼓舞斗志。

 

笔者与赵琼退休前同属一个单位,空军装备研究院,又有相同的工作性质和文字爱好,可谓很熟悉,他言直性率,透明的如同一块玻璃。但深入采访却发现,他的内心是那样丰富,他的胸怀里蕴藏着无穷的热情和力量,并化作了一首首血性贲张的军旅诗篇。

军旅诗人的称谓,于他,真是名副其实,再合适不过了。不知道是天赋还是使命,他简直就是为军旅而生的诗人。1986年 10月,刚刚入伍的赵琼,被军营生活所震撼,他的激情和热爱,化作了一首还显稚嫩的小诗,居然发表在《空军报》上,这也是他的第一首军旅诗,从此便奠定了他的追求。此后三十多年,他一直激情如火,创作了大量的军旅诗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空军报》《诗刊》等军内外报刊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超过千篇(首),其中有 40多篇散文、诗歌在全国、军队及各省市等大大小小的赛事中获奖。著有诗集 6部,诗作常见于《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解放军文艺》等,被收入多种诗歌选本。

原本,赵琼是晋南山村里一个放牛娃,1986年10月,20岁的他,赶上了今生得以从戎的“末班车”。他放下手中的放牛鞭,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绿军装。火热的军营生活,一直激发着他的创作激情,军队光辉的历史,军人神圣的使命,战友之间的深情,无一不触动着他在学生时期就早已萌动的文心和诗情,一首首充满了血性和深情的军旅诗,在他的笔下诞生。

树有根水有源。军队给他的培养和扶植,他铭记在心。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村娃,得到了部队艰苦生活的磨炼、培养和爱护,成长为一名军旅诗人。第一篇小诗发表在《空军报》上后,他受到了极大鼓舞,部队也发现了一棵小苗,倍加呵护,精心培养。为了自己的追求,他非常拼。在连队的那段日子里,条件很艰苦,连队干部破例允许他在仓库角落里那张落满灰尘的桌子上学习。东北的寒冬,难以想象。他常常穿着大衣,裹着毯子,看书写作。他的许多诗,就是从那张小桌上诞生的,也是从厚厚的退稿堆里脱颖而出的,从他的刻苦、执着、从不放弃的努力里获得的,是在部队官兵的大爱里长成的。

赵琼忘不了连长亲手给他做的小油灯。紧张的连队生活,白天没有时间,晚上他躲在仓库里学习,可是连队的电说来就来,说停就停,他就买了蜡烛应急。有一天,他突然有了创作灵感,正在奋笔疾书,电突然停了,仅有的一截蜡烛头也“泪始干”了。情急之下,他擅自偷用了连队值班唯一的一个手电,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听到有人大喊,“狼咬猪了!”他一惊,赶快跑出去跟战友们一块儿去打狼,他把手电还给连长,可是手电很快就没电了,他才意识道自己闯祸了。虽然连长将他狠狠地批了一顿,但事后还是亲手给他做了一盏小油灯。连长说,看你小子是块料,好好学习。小油灯陪伴了他三年,这三年为他的创作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成为他日后军旅人生的一盏心路明灯。

领导调他到宣传科工作,他诚惶诚恐,科长石荣辉教他学,逼他学,带他下部队。最让他难忘的是,科长从基础训练抓起,没事就让他抄字典,他抄完了规定的作业,科长连看都不看就撕了,继续给他安排作业。当时赵琼很生气,但还是认真抄写,一直抄了一年半时间,翻坏了四本字典,科长像严师,又像慈父,给他夯实了文化基础,也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这期间,他的创作水平突飞猛进,文章和诗不断见诸报刊。

 

部队历来重视人才培养,领导为这个可塑之才提供了成长的厚土,部队送他去军校深造,空军导弹学院成了他军旅生涯的重要摇篮。军校生活朝气蓬勃,那绿色方阵让他青春激荡,激起了更多更广泛的创作激情。在空军导弹学院学习的两年期间,他在课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军旅诗歌,还成为院团委办的《蓝箭诗刊》的核心成员。

1998年,赵琼从沈阳调到了地处北京的空军某研究所政治部工作。他深入科研人员中,被科研人员为科技强军顽强的拼搏、创造出一个个奇迹的感人场面所感染,一首首讴歌拼搏和奉献的激昂诗篇,从他的笔下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了军内外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

诗,是有灵魂的,诗歌是一种灵魂上的倾诉。赵琼把诗魂蕴藏在军魂里,他的一首首军旅诗,荡气回肠,像利剑刺破苍穹,像战鹰呼啸长空;有科研人员顽强的拼搏,有军校绿色方阵的浩荡气势,有官兵友爱的感动,更有军人对亲人的柔情……这一切都源于诗人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梦想,他用自己的热爱和赤诚构建和丰富着军旅诗的每一行诗文,铸就了一名军旅诗人的铁血诗魂。

诗,是灵感的激发。我问:你创作了这么多优秀作品,灵感来自哪里?他回答:“是我对军营的热爱和军人的使命使然。没有军营就没有我的军旅诗,也没有我的今天。”火热的军营生活,给予了他无穷的创作激情;首长和战友们的帮助和鼓励,给予他无尽的动力。他当过导弹兵,上过军校,坐过机关,在军队科研单位工作多年,无论哪一个岗位,都是他汲取创作灵感的源泉,他的回报是创作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2016年,赵琼加入军休干部的行列。他积极参与军休所的文化活动,深深体会到,军休文化是一块重要的阵地,需要我们坚守。坚守,是军休干部的责任。他初心不改,笔耕不辍,创作热情不减,他有更多的精力思考、沉淀,以更深的情怀,更高的境界投入创作。在退休之后,他创作了《心声》《一把老枪》《所有战场,必将被鲜花占据》《一个科研人员的报国梦》等脍炙人口的诗,一直坚守着他那厚重、明朗、昂扬的独特风格,在军旅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得到媒体、同行和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并汇集出版了他自己的第6本诗集。

他告诉我:“军休文化,是军休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这里,我又有了新的阵地。军队给予了我成就和信仰,我要为人民军队、为军休文化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安宁庄军休所)◎柴 英


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西路15号院

海淀军休

军休课堂

新竹生活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京ICP备20220260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