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红,女,中国内地编剧、作家。1954年出生,2014年退休,2017年移交到金沟河军休所。她 1969年入伍,任解放军总医院护士。一天值大夜班到病房查巡,马继红有幸阅读了一部世界名著,打开了她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从此一颗文学的种子开始萌发。此后,她的文笔文学色彩日渐浓郁,诗歌散文等习作一篇接一篇。这些原始质朴的习作,为她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和编剧打下了基础,一如幼儿蹒跚学步到长大后健步如飞。
从护士到新闻干事
这样难得的笔杆子,总后政治部一连挖了 6次,1983年总医院终于放行。
走进总后创作室
在总后政治部,她把写作触角延伸到总后系统多条战线。科研机构、医学院校、高原兵站,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在那几年里,她写下了多少展示后勤风貌的作品。1984年,马继红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她调入总后创作室。在这里,她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她坚持深入生活,宵衣旰食,精深钻研报告文学创作。深钻的结果,让她日后写出的作品既厚重,又有特色。
很多关爱马继红的读者好奇,这些题材多元、风格迥异的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她说:“好作品不是从笔下流出来的,是从心里流出来的,需要在生活中打几个滚。”
成为国家一级编剧
1975年,马继红的处女作被媒体刊发。1976年,她因写作特长被调到本院政治部任新闻干事。7月 28日凌晨,唐山发生 7.8级地震。马继红随总医院医疗队前往灾区补送药品,参与救援行动。灾区满目疮痍,环境艰苦,灾情不仅是对医疗队员救治伤员的考验,还是对他们意志的磨炼。大家在悲伤中汲取力量,渴了,没水喝;饿了啃几口面包;睡觉,只能轮换着打个盹;洗脸洗澡,根本没条件。亲历这些考验,深刻地感悟让她笔下医疗队员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显得更加感人,更能展示人民军队的爱民之情。1976年《人民文学》第 10期破例在同一期发表了她两篇散文。
灾区归来,她长期潜心采写总医院里一位又一位享誉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军内外多家媒体高度关注她,每每将她的稿件作为主打文章刊出。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也在关注她,常常借调她采写总后系统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1980年,马继红和总后政治部王宗仁共同承担起了采写丁志辉的任务。《写在她远行的路上》刊载于1980年8月的《人民文学》,并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外电视剧开始起步。1988年秋,为培养拍摄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人才,总政治部文化部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依托,创办了军队影视创作班,总后分到 50名学员中的两个名额。马继红毛遂自荐,如愿以偿。“为我们执教的老师,都是当时国内影视教学领域的顶尖人物,让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马继红对众恩师的感激溢于言表。
1993年 5月 23日,总后召开文艺座谈会,马继红请缨成立电视艺术中心,并受命该中心主任。这个新部门首先面对的是“四无”考验:无编制、无资金、无设备、无办公地点。39岁的马继红年富力强,都一一克服。有文学硕士厚实的文学功底,有三年影视创作的专业熏陶,她很快写出《编外检察官》。该剧如期上映,荣获全军第六届电视剧“金星奖”中篇电视剧二等奖。旗开得胜,随后更是一发不可收。从 1993年至 2023年,她相继写出 20部影视剧,荣获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
老战友们说:“写作是她的命,写正能量是她的魂。”(金沟河军休所)◎肖忠武 徐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