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淀军休率先在北京市提出“文化养老”这一理念以来,远大军休所出了一个热心为此奔忙的人,她就是该所分管文体和宣传的工作人员刘蓉。她觉得,相对于传统养老方式而言,“文化养老”是一种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新型养老方式,是一种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但要让“文化养老”在所里形成风尚,总得有个搭台人。13年来,她主动承担起这个幕后角色,在历任所领导的支持下,把“文化养老”的惠风和畅吹进了所里千名军休干部心中。
“三顾茅庐”传佳话
2011年远大军休所正式成立,军休干部由原来的200多一下子猛增到800来人。曾参与筹备工作的刘蓉觉得,要推动“文化养老”理念尽快在本所落实,当务之急是建立各类文艺宣传团队。只有把这些台柱子树起来,才能把“文化养老”大台子撑起来、扩起来。于是,她一边通过翻阅档案发现人才,一边谋划组建各类文艺宣传团队。
她很快拉出一个组建清单,递交给上任不久的赵红霞所长,赵所长当场拍板。所里采取自愿报名与登门动员的方法,先后组建起了舞蹈队、合唱队、太极队、柔力球队以及书画摄影组、诗词散文组、宣传报道组。
队伍是拉了起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拿舞蹈队成员来说,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舞蹈的基本训练,合唱队的“老底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刘蓉意识到,要让“文化养老”的台柱子树起来,就得请“高人”指点,传授“真功夫”。
刘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本所的军休干部任湘珠。任老先后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原武汉军区文工团、基建工程兵文工团、武警部队文工团从艺,既是演员又是编导,在文艺界有点儿名气。但让刘蓉没有想到是第一次登门,就碰了一个“软钉子”。一则任老师是个“大忙人”。退休后,受北京市民政局邀请,加入了该局的舞蹈团,除经常参加局里组织的各种慰问演出,还隔三差五与团里战友组团去国内外旅游;二则她多少了解军休所初建舞蹈队的现状,觉得要带这些“老胳膊老腿”跳出专业舞蹈水平简直比登天还难。刘蓉并没有知难而退。心想,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出南阳卧龙诸葛亮,只要我凭着一颗真诚的心,也定能打动任老师。刘蓉又第二次登门,诚恳地给任老讲“文化养老”是上级提倡的养老新方式,您“出山”既能愉悦自己,又能活跃整个军休所的文化生活,一举两得。虽说任老被她的说辞感动了,但并没有答应下来,只说再考虑考虑。一周后,刘蓉又趁热打铁第三次登门,任老把她按坐在沙发上笑着说:“我已经考虑好了,把市民政局那边辞掉,去带咱们所里的舞蹈队!”
就这样,刘蓉先后请出了原武警文工团演员、全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阿日布杰和民歌歌唱家寇雨亭,担任合唱队指导;请出原武警体工队太极高手陈锦平,担任太极队指导;请出原武警部队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兼《橄榄绿》杂志总编陈淀国,任宣传报道组组长;请出原人民武警报社社长姜自申,担任诗词散文组组长。在这些“高人”的组织、指导、教练下,各队、组专业、艺术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舞蹈队、合唱队第一次参加海淀区的演出时就引起了区领导和军休办文体活动科的关注。
“文坛秋韵”醉夕阳
在刘蓉心目中,把更多的军休干部带入“文化养老”的行列才是她工作的核心所在。每次开会、与文艺宣传骨干交谈,她总要拜托“老师们”(她对骨干的惯称)要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各位队、组骨干十分理解她一心为军休干部着想的良苦用心,都自觉地为推动“文化养老”无私奉献余热。
诗词散文组最初只有七八个人,在网上建了一个微信群。他们每逢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国家取得某项重大成果,都要组织“诗词接龙”和“命题诗会”,相互品鉴学习。随着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个个在《军休之友》《同心刊》都发表了诗词作品。一些爱好诗词创作的老同志见了,纷纷要求加入。为了让他们由诗词“爱好者”迅速转变为诗词“创作者”,组长姜自申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十讲》制成电子课件发到群里;还根据自己研读古诗词的体会,写出了《好诗是怎样“炼”成的》《着力营造诗词意境》《营造诗词意境的主要手法:渲染》等6篇文章发到群里,供大家学习。如今这个组已发展到35人,这些同志大多已成为诗词创作的行家。十多年来,全组创作诗词达1500余首,其中200余首被报刊杂志发表,极大地丰富了军休干部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他队、组人员也随之大幅度增加,舞蹈队、合唱队由“队”改为了“团”。这些团队的骨干也都成为了军休干部“文化养老”的“领头雁”。在武警小区文化广场,每天清晨都能看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广大军休干部在这些骨干带领下,整齐划一地打太极、舞剑、跳扇子舞、舞柔力球。
“别出心裁”见情怀
刘蓉十分注重把文化融入所里的各项文体活动中,使“文化养老”不仅仅局限于唱歌跳舞、打拳舞剑上。每年元旦春节,她组织举办迎新游艺会,给广大军休干部送上欢乐;每逢“三八”妇女节,她组织女军休干部学习插花和茶艺,让阿姨们体会生活中的美;她定期组织书画爱好者笔会,让他们用笔墨书画抒发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热爱;她每年带领文艺、书画、摄影、宣传骨干进行一次外出采风,让这些骨干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山乡巨变;在每一次秋季运动会上,她精心安排一些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让军休干部一展老当益壮的活力和风采;她每年换着花样给年满70、80岁的老同志过集体生日,亲自把给老同志夫妇拍摄的“银婚照”“金婚照”送到家里,让老同志更加珍惜“晚照情”;组织游览、采摘、垂钓,她用手机、相机留住军休干部们其乐融融的精彩瞬间,用橱窗展板展示出他们的美好画面。就连市里、区里组织的活动,她也要别出心裁地加入文化元素和人文关怀。
2021年8月,军休所组织部分军休干部和家属参加区军休组织的活动。刘蓉和工作人员借这次机会策划了一次“军休干部夫妇互献鲜花”活动。当军嫂给丈夫献上一束鲜花,说声“谢谢你给祖国带来平安”;当退休军人给军嫂献上一束鲜花,道声“感谢你一生的陪伴和支持”,每对老夫老妻都惊喜满满,甚至相拥喜极而泣。这里面有一对夫妇,老两口唯一的女儿前不久因意外不幸离世,老伴儿因思念女儿患了抑郁症,整天不哭不笑也不说话。刘蓉经请示所领导,特意安排老两口参加了这次活动。当老王深深鞠躬给夫人献上一束鲜花,说出“感谢老伴儿辛苦相伴”时,似乎唤回了老伴儿的美好记忆,淌着眼泪的脸上终于绽开了久违的笑容。当记录每对夫妇互献鲜花互留赠言的照片和视频送到手中时,他们的精神世界都得到了一次温情慰藉和精神升华。
“锦囊妙计”谋长远
刘蓉认为,“文化养老”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贯穿整个新时代的新型养老方式。要使这一新风尚长盛不衰,必须保持一支长盛不衰的骨干队伍。为此,她采取了三个“妙招”:
一是用情感纽带“拴”住骨干。刘蓉本身就是一位军嫂,向来都把戎马一生的军休干部视为父母般的亲人,对与她朝夕相处的文艺宣传骨干更是关爱有加。每次舞蹈团、合唱团排练,她事先把排练室安排妥当、准备好音响、饮用水;每次团队外出演出、文艺宣传骨干外出游览、采风,她总是亲力亲为陪伴,包里装着“吉祥三宝”:一根体温计、一瓶救心丸、几张创可贴。不管哪位骨干个人生病还是家里遇事,她总是伸出温暖之手,和同事登门探望进行抚慰帮助。舞蹈团编导任湘珠腰腿病因受风寒复发,她几次和李树忠副所长到任老家里探望。当任老坐着轮椅到排练室指导时,她寸步不离地守护在任老身边,替她擦汗、递水。骨干们都视她为“亲闺女”,不愿意离开团体这个“温暖之家”。
二是用集体荣誉感“留”住骨干。十几年来,舞蹈团、合唱团在北京市、海淀区举办的各类文艺大赛中获得十几项大奖,并多次受邀参加市、区举办的迎春晚会和“八一”慰问军休干部演出,获得一致赞誉;宣传报道工作在李克诚组长的精心组织下,连续5年蝉联海淀区各军休所第一,连续2年获北京市各军休所第二,给远大军休所赢得了喜人的荣誉。刘蓉在所里举行的总结、表彰大会上,经常用取得的这些骄人成绩激励文艺宣传骨干。这让这些集体荣誉感倍儿强的退休军人热血沸腾,让他们感受到老有所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甘愿继续为带动“文化养老”不懈奋斗。
三是用新老交替“保”住骨干。随着年龄增长,年过80的阿日布杰、寇雨亭、刘淑琴、任湘珠陆续引退。正在刘蓉心焦之际,她发现刚刚移交到军休所的军艺政治部的赵欣欣是个懂文艺的“多面手”,便立即请她“出山”。经与主持工作的副所长李树忠研究,让她负责舞蹈团、合唱团、新组建的太极剑队和柔力球队的编导、排练、演出等全面工作。赵欣欣不负众望,今年2月3日,她率团参加第六届博鳌国际艺术节舞蹈艺术总展演,参演舞蹈《雪域丰歌》获中老年组金奖,并获海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秀艺术人才组织单位奖。
刘蓉因以女儿情怀关爱军休干部、工作成绩突出,曾被海淀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表彰为“十大孝星”、优秀党员,多次被评为“文化宣传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三等功一次。在荣誉面前,作为一个快要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军休工作者,她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因为她“以服务军休为荣耀”的初心始终未变,她要把更多军休干部带上“文化养老”的行列,让海淀的“军休之花”开遍神州大地。(远大军休所)◎姜自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