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爱好文学,1963年参军当上铁道兵后,就爱读《解放军报》,也试着给《解放军报》投稿,但由于自己文字功底浅,对新闻报道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除了在《铁道兵》报上登过几篇“豆腐块”外,给《解放军报》投的一些稿子都“泥牛入海”。但成为记者的梦想却一直在鼓舞着我前行。
1968年后,我先后在铁道兵某师干部科、铁政干部部当干事。我始终把《解放军报》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每天必读,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学到了写作知识和技巧。上世纪 80年代初,随着铁道兵编制体制的改变,1985年我到原总政玉泉路离休干部管理处当政治处主任。为适应这一全新工作,我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解放军报》上有关安置管理离退休干部的政策规定和各部队军休干部工作的先进经验,并发动大家向《解放军报》新开辟的“离退休生活”专版和新创刊的《中国老年报》《中华老年报》等写稿。不久,我采写的《发挥优势 共育新人》和《驻京老干部积极为首都义务植树》等消息陆续在《解放军报》发表。
为提高新闻报道工作的业务能力,从 1987年起,我参加了两期《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学习,把《解放军报》的《新闻与成才》杂志作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如饥似渴地学习新闻业务知识。并报考了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专业”,有意识地攻读新闻写作知识课,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文字水平和新闻业务能力有了长足进步,见报率也逐步提高。
后来,我任原总政老干部服务处副政委,有幸为大军区级的开国功臣服务。我把宣传革命老前辈的优良传统作风和高风亮节作为己任,有针对性地积极为党报写稿。10多年来,我在《解放军报》刊稿40多篇,在《人民日报》《中国老年报》《人物》等报刊发表文字和摄影作品几百篇。
199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50周年,《解放军报》“离退休生活”版开辟“为了共和国”征文。《解放军报》在头版先后刊登了我撰写的《解放大上海 露宿南京路》《打进济南府 活捉王耀武》《袭击敌机场 围歼杜聿明》《衡宝前线庆大典》《进军大西北 全歼马家军》5篇文章,其中 4篇荣获“优秀征文奖”。2000年、2001年,《解放军报》先后发表了我采写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的《雄鹰搏击在朝鲜战场》等 5篇专访,其中《既恋春光更爱秋》荣获二等奖、《飞虎将军牵“油龙”》荣获三等奖。
1999年 2月,我被批准退休,但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让我始终热爱人民军队,并继续为《解放军报》写稿。2000年,《中国老年报》顺应全国老龄化的进程,由周二刊扩版为周四刊,向社会招聘采编人员,我毅然应聘,顺利地通过面试、笔试被聘用为记者。5年多来,我边学边干,相继担任“军事”“博览”“人物”“银发广场”“苍松”等版块的责任编辑。期间,我仍然一如既往地积极向《解放军报》投稿。2004年,经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培训考核,我于当年 9月 1日获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
真没有想到,退休后我还能成为一个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是《解放军报》圆了我的“记者梦”。如果没有《解放军报》“离退休生活”专版的曹瑞林、李忠杰、卜金宝和“光荣传统”专版樊易宇等几位编辑老师多年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我真诚地感谢他们。(永定路军休所)◎黄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