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海淀军休信息网

刘伯承的学习箴言

日期:2024年04月23日来源:青龙桥军休所

字体:分享到:

1950年底,我 17岁时,考入军事干部学校,分配到南京军事学院教导团,后来留在院政治部工作,一直到 1959年调离。我亲身见证了军事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从一所全军最高综合性军事学府分建为 6所军兵种指挥院校的光荣历程。院长兼政委刘伯承主持办校功高至伟。时间已过去了大半个世纪,笔者也已进入耄耋之年。现仅就刘伯承的几句学习箴言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作一些历史回顾。

 “共同学习政治,各自钻研业务”

刘伯承在主持全院工作中,十分重视从教书育人的高度,教育全体人员正确认识和处理德与才、红与专、人生观与事业心的关系,号召大家“共同学习政治,各自钻研业务”,“勉为政治家兼业务专家”。这是高标准、严要求治校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对每个学员、教员和机关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刘伯承是一位终身追求真理、酷爱读书、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军事造诣的举世闻名的军事家,堪为全院人员的表率。

刘伯承的号召,体现在各种教学和工作计划中,落实在全院人员的行动中。当时在机关办有政治学校和军事轮训班。在政治学校里,我学习过政治常识、时事政治、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共党史、解放军军史等课程。在南京军区步兵学校轮训班学习过原子条件下连战术和各种轻武器使用。在学院举办的军事班学习过师团战术,并见学过炮兵、装甲兵等重型武器装备。后来又下放到一个海岸炮兵连参加紧张的战备训练,锻炼思想作风,立了三等功。上述种种学习和实践,都使我们这帮青年学生大开眼界,提高了思想觉悟,激励我们更加奋发向上。

在军事学院工作期间,听到的政治、军事和传统报告是很多的,这也是我们这些青年学生不断拓展知识、努力改造思想的重要渠道。至今在我思想上留下深刻烙印的,是有着“两国将军”(解放军少将和越军少将)之称的洪水的长征报告。洪水是越南人,早年追随胡志明在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相识。后来到中国积极投身革命,参加过广州起义和红军长征。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在长征途中部队被打散,他只身流落藏区,后来化装成藏民,爬雪山、过草地,牧羊要饭,蓬头垢面,独自一人来到延安。这对于一个在亚热带长大的越南人来说,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大家无不为他对革命无限忠诚的精神所感动,毛泽东、周恩来对他给予很高的赞赏。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正军职少将军衔。

在军事学院期间,我对学习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应聘来的苏联专家向哲学教授郭奇等教员介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被指派作记录,获得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时值《毛泽东选集》出版,我听了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关于学习《矛盾论》《实践论》的辅导报告,反复学习了“两论”。后来又找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大众哲学》等专著努力学习。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上将钟期光,用他自己的学习体会告诫我,学习哲学要注意用于生活、用于工作、用于斗争,使我受到很大的启示。从此,我更加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学好用好哲学。

“精读,广看,常写文章”

在军事学院开办之初,学员文化程度普遍很低。最早一批学员仅有 1人为大学文化水平,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只占 5%,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60%,还有6人是半文盲。所以军事学院在正课教育前都要开设半年的预科文化教育,补习语文、数学和自然常识。这是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的。因为不提高文化程度,是无法接受新的军事科学知识的。

学员的语文课主要是讲解语法、修辞和写作等知识。刘伯承提出学习语文要“精读,广看,常写文章”。按照他的要求,语文课分为若干单元,采取讲、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求得逐步提高。他的这一要求在机关干部中也有很大影响。我当时承担的工作,有一项就是负责记录和整理首长的讲话。那时首长作报告大都是自己在一张纸上写几条就开讲了。钟期光,湖南平江人,口音重,语速快,他的报告很难记。我们整理的记录,往往是既不完全,又不顺畅。于是组织上派我们去“亚伟速记学校”学速记,又组织起来学习语法修辞知识,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是我们的基本教材。记得当时对“的、地、得”的区别,以及标点符号的用法,都讨论得很热烈。我自己还从《古文观止》和唐诗宋词中选出了若干篇(首),读懂背熟,有机会就练笔写点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整理的记录稿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一次,钟期光还当面表扬我,记录稿整理得不错。语文水平的提高,为我几十年军事生涯后期调到国防大学任教,评上教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发展到今天,再一次强调刘伯承的这一句箴言,不无现实意义。当前,在一些影视节目和期刊中,用错字,念白字,“的、地、得”分不清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在一个有着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必须予以摈除。

 “三更灯火五更鸡”

为了加快对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刘伯承号召全体人员发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投入到学院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全体人员积极响应刘伯承的号召,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经常学习、工作到深夜。

“三更灯火五更鸡”,出自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全诗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老一辈革命家不乏以此诗自律成就大事业者。

1957年9月 13日,在欢送刘伯承离任赴京的大会上,军事学院代政委钟期光概括刘伯承的勤勉精神是:“六十高龄,常带头学习。且战略眼光远大,常以有备无患、干部应向科学进军、学多学深一点作号召。特别谦虚谨慎,日夜工作。制军语,译外文,校条令,写教材,上大课,无一不是以身作则……这些模范行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952年 5月,刘伯承给学员讲集团军战役课,学员反映很精彩。当时,他自己说:“我这是几番心思一堂课,18天准备,6小时讲完。如果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四个字:‘昼夜不息’。”刘伯承

是兼具革命家与大学者优秀品质的卓越领导人,他的“金句”给予人们以极大的鞭策!

刘伯承的光辉榜样,全院浓浓的学习氛围,深深感染了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兵。大家都高度自觉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学习中,如饥似渴地吸收人世间最宝贵的营养。我有时还利用星期天请假,专门找一个偏僻的茶馆,带上几个烧饼,读一天书。

我在军事学院学习、工作的 9年,正处于从 17岁到 25岁的青年可塑期,受到的教育和锻炼是很大的,无论思想、工作、学习乃至身体,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我 44年军旅生涯的良好开端。

(青龙桥军休所)◎瞿定国


刘伯承的学习箴言

日期:2024年04月23日

来源:青龙桥军休所

字体:

分享到:

1950年底,我 17岁时,考入军事干部学校,分配到南京军事学院教导团,后来留在院政治部工作,一直到 1959年调离。我亲身见证了军事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从一所全军最高综合性军事学府分建为 6所军兵种指挥院校的光荣历程。院长兼政委刘伯承主持办校功高至伟。时间已过去了大半个世纪,笔者也已进入耄耋之年。现仅就刘伯承的几句学习箴言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作一些历史回顾。

 “共同学习政治,各自钻研业务”

刘伯承在主持全院工作中,十分重视从教书育人的高度,教育全体人员正确认识和处理德与才、红与专、人生观与事业心的关系,号召大家“共同学习政治,各自钻研业务”,“勉为政治家兼业务专家”。这是高标准、严要求治校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对每个学员、教员和机关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刘伯承是一位终身追求真理、酷爱读书、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军事造诣的举世闻名的军事家,堪为全院人员的表率。

刘伯承的号召,体现在各种教学和工作计划中,落实在全院人员的行动中。当时在机关办有政治学校和军事轮训班。在政治学校里,我学习过政治常识、时事政治、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共党史、解放军军史等课程。在南京军区步兵学校轮训班学习过原子条件下连战术和各种轻武器使用。在学院举办的军事班学习过师团战术,并见学过炮兵、装甲兵等重型武器装备。后来又下放到一个海岸炮兵连参加紧张的战备训练,锻炼思想作风,立了三等功。上述种种学习和实践,都使我们这帮青年学生大开眼界,提高了思想觉悟,激励我们更加奋发向上。

在军事学院工作期间,听到的政治、军事和传统报告是很多的,这也是我们这些青年学生不断拓展知识、努力改造思想的重要渠道。至今在我思想上留下深刻烙印的,是有着“两国将军”(解放军少将和越军少将)之称的洪水的长征报告。洪水是越南人,早年追随胡志明在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相识。后来到中国积极投身革命,参加过广州起义和红军长征。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在长征途中部队被打散,他只身流落藏区,后来化装成藏民,爬雪山、过草地,牧羊要饭,蓬头垢面,独自一人来到延安。这对于一个在亚热带长大的越南人来说,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大家无不为他对革命无限忠诚的精神所感动,毛泽东、周恩来对他给予很高的赞赏。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正军职少将军衔。

在军事学院期间,我对学习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应聘来的苏联专家向哲学教授郭奇等教员介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被指派作记录,获得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时值《毛泽东选集》出版,我听了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关于学习《矛盾论》《实践论》的辅导报告,反复学习了“两论”。后来又找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大众哲学》等专著努力学习。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上将钟期光,用他自己的学习体会告诫我,学习哲学要注意用于生活、用于工作、用于斗争,使我受到很大的启示。从此,我更加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学好用好哲学。

“精读,广看,常写文章”

在军事学院开办之初,学员文化程度普遍很低。最早一批学员仅有 1人为大学文化水平,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只占 5%,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60%,还有6人是半文盲。所以军事学院在正课教育前都要开设半年的预科文化教育,补习语文、数学和自然常识。这是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的。因为不提高文化程度,是无法接受新的军事科学知识的。

学员的语文课主要是讲解语法、修辞和写作等知识。刘伯承提出学习语文要“精读,广看,常写文章”。按照他的要求,语文课分为若干单元,采取讲、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求得逐步提高。他的这一要求在机关干部中也有很大影响。我当时承担的工作,有一项就是负责记录和整理首长的讲话。那时首长作报告大都是自己在一张纸上写几条就开讲了。钟期光,湖南平江人,口音重,语速快,他的报告很难记。我们整理的记录,往往是既不完全,又不顺畅。于是组织上派我们去“亚伟速记学校”学速记,又组织起来学习语法修辞知识,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是我们的基本教材。记得当时对“的、地、得”的区别,以及标点符号的用法,都讨论得很热烈。我自己还从《古文观止》和唐诗宋词中选出了若干篇(首),读懂背熟,有机会就练笔写点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整理的记录稿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一次,钟期光还当面表扬我,记录稿整理得不错。语文水平的提高,为我几十年军事生涯后期调到国防大学任教,评上教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发展到今天,再一次强调刘伯承的这一句箴言,不无现实意义。当前,在一些影视节目和期刊中,用错字,念白字,“的、地、得”分不清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在一个有着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必须予以摈除。

 “三更灯火五更鸡”

为了加快对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刘伯承号召全体人员发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投入到学院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全体人员积极响应刘伯承的号召,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经常学习、工作到深夜。

“三更灯火五更鸡”,出自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全诗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老一辈革命家不乏以此诗自律成就大事业者。

1957年9月 13日,在欢送刘伯承离任赴京的大会上,军事学院代政委钟期光概括刘伯承的勤勉精神是:“六十高龄,常带头学习。且战略眼光远大,常以有备无患、干部应向科学进军、学多学深一点作号召。特别谦虚谨慎,日夜工作。制军语,译外文,校条令,写教材,上大课,无一不是以身作则……这些模范行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952年 5月,刘伯承给学员讲集团军战役课,学员反映很精彩。当时,他自己说:“我这是几番心思一堂课,18天准备,6小时讲完。如果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四个字:‘昼夜不息’。”刘伯承

是兼具革命家与大学者优秀品质的卓越领导人,他的“金句”给予人们以极大的鞭策!

刘伯承的光辉榜样,全院浓浓的学习氛围,深深感染了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兵。大家都高度自觉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学习中,如饥似渴地吸收人世间最宝贵的营养。我有时还利用星期天请假,专门找一个偏僻的茶馆,带上几个烧饼,读一天书。

我在军事学院学习、工作的 9年,正处于从 17岁到 25岁的青年可塑期,受到的教育和锻炼是很大的,无论思想、工作、学习乃至身体,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我 44年军旅生涯的良好开端。

(青龙桥军休所)◎瞿定国


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西路15号院

海淀军休

军休课堂

新竹生活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京ICP备20220260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