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前在家干过不少活,却没学会缝被子。因为那被视为是女人干的活。家里有妈妈和姐姐们,做衣服、缝被子的活,哪儿轮得上男孩子动手?
当兵了,新训三个月,分到了团警卫排二班,别人的被子叠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唯独我和陈立柱两个新兵的被子脏兮兮的,特别显眼。第一次班务会结束时,班长瞪着眼睛手指着我俩:“星期天,你们两个必须把被子拆洗干净。不会吧?”又指着老兵王阳春:“你告诉他们怎么拆洗,但不准代替,只能教,活儿一定要他们自己干。”
我们三人齐声答:“是。”我俩窘迫,老兵偷笑。
星期天吃罢早饭,王阳春笑嘻嘻地走到我俩床前,指着被子:“怎么样?开始吧?”见我俩发呆,又说:“别发愁,我来教你们。”
他先让我俩每人找来一个大木盆放在院子里,盛上水。又指导我俩把被子拆开,把被芯、被套分别搭在院里晒衣绳上,拉平,仔细摘掉被套上的线头,用小木棍两面敲打,敲掉灰尘。又告诉如何往被套上把肥皂(那时没有洗衣粉)打均匀,洗干净。被套晾晒干了,又亲手示范,教我俩如何缝,缝得结实美观。经过拆、洗、晒、缝几个环节,脏被子焕然一新。因为是初次,针脚间隔大小不一,线条有些歪斜。虽然不太好看,但毕竟大功告成了,很有成就感。晚上盖着,感觉特别舒服。以后重复的次数多了,技术越来越熟练,质量也就越来越好了。
拆洗被褥,是军人料理自身生活的一项基本功。以后,钉领章,钉纽扣,缝补衣服、鞋袜等活,也都是在老兵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实践和反复练习学会的,在由老百姓向合格军人转变的路上不断前进。艺不压身,从此,缝补技术一直伴随着我。退休之后,老伴身体变差,家里简单的针线活就由我承担了下来,我也乐此不疲,技术也日臻成熟,现在依然持续。
人总是学而知之,像这类学技能、学技术的事儿多了。从军人基础动作的立正稍息、四面转法、坐卧行进,到生活料理的起床、叠被、物品放置、集合就餐,再到军事技术的武器使用维护、战术动作、体格训练、距离测量、目标识别等等,哪一项都离不开老兵的教和自身的学。千锤万敲方能百炼成钢,合格军人的成熟需要长期训练与养成。是意志、技术、作风、体格乃至行为习惯的全方位提高,说是全身心的脱胎换骨也不为过,否则,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又何以支撑?
军队,从职责要求上说,必须是品格最佳的人类群体。军人也应该是最健全品格的人类个体。军人,古往今来都被视为特殊职业。无怪乎年轻人某方面的素质欠缺,人们总爱说:到部队锻炼几年就好了。军队是所大学校,“军队是锻炼人的地方”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军队,以条令条例规范,通过教育与训练的特殊环境与氛围,又通过层层以老带新和代代相接的持续努力,把人类思维和行为精华加以集中、提炼,使之正规化、规范化并扩大开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健全品格的军人。所以,经过军队教育训练具有一定军队阅历的军人,一般都显示出许多的与众不同。军人,也成为年轻人向往和崇尚的职业。
缝被子,钉领章,微小的不值一提,但却也是教育和训练的组成部分,健全的品格,就是从这类小事开始的。多少年后,我越来越体会到这种教育训练的必须和能有机会接受这种教育训练的幸运。与人接触,听到“看得出,你当过兵”“你像个军人”的话,我就高兴,欣慰极了。这就是成长的喜悦。
(金沟河军休所)◎刘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