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海淀军休信息网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回眸

日期:2024年02月27日来源:悦秀服务管理中心

字体:分享到:

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近 20年,先后在全国各媒体发表文章 1000余篇,从不知道什么是新闻到能写新闻,从能写新闻到能够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用自己的视角多方位观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潜心学习强视力

1991年 4月,我调到支队工作的第二天,机关组织官兵植树,回来后,我写了一篇题为《森林官兵植树忙》的消息。我骑着自行车准备把稿子送到报社,可一出门就下起了大雨,我顶着雨赶到报社新闻部。编辑看我淋得落汤鸡似的,可能是出于同情,帮我修改了稿子,把我原本 500多字的稿子改成了连标点符号在内,只剩下 31个字的短讯,但是不管怎样,稿子总算见报了,这就是我的第一篇所谓的“新闻作品”。

1991年 7月,支队派我到驻地报社学习组稿、画版。当时支队正在办一张《森林卫士报》,我的老师叫杨林静,她很热心,手把手教我编辑工作。每次组完稿后,她都叫我把排在头条的文章抄一遍,以加深印象。后来在杨老师的帮助下,我边学习边写稿,一个月内发表了 12篇新闻作品,老师夸我上路快,鼓励我继续努力。其实,我心里清楚,自己取得的那点进步都是“偷”来的:每次组稿,我都把老师改过的稿子与原稿进行反复对照,从中找出优缺点,时间长了,也就琢磨出一些道道来。当时,我还是新兵,白天要正常工作、训练和学习,只能在每天晚上就寝后趴在被窝里自学借来的新闻书籍,每天都要超过 12点。看书时左手支在床上拿书,右手拿手电,时间长了,左胳膊肿得抬不起来。借来的书看完了,对每月只有 24元津贴费的我来说,买又买不起,只能去书店看书。每次去书店把没看完的书做上记号,下次去接着看,这样不用花钱也能看上自己喜欢的书。那段时间里,我阅读了大量的新闻写作书籍,在理论上有了丰富的积累,为今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和用自己的眼睛看新闻增强了“视力”。

 

悉心捕捉变视角

1992年 6月,我参加了驻地报社组织的通讯员异地采访活动。在采访过程中,我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跟他们学习采访和写作技巧。8天过去了,我没有急于动笔,而是把每次采访的记录都整理好,从记录的“后面”挖掘深层次的东西。采访林业局快速扑火队时,我被扑火队艰苦的生活和快速反应能力所感染,写了一篇题为《秣马厉兵箭在弦》的新闻特写,文章虽然现场感很强,但我总觉得这些都是面上的东西,还缺乏厚重感。于是,我又重新梳理采访细节,发现所采访的五个林业局的所谓快速扑火队其实在很多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快”字的特点来,出动、登车、集结等环节都还有待提高,这种问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又写了一篇长达 3000字的题为《快速扑火队应在“快”字上做文章》的深度报道,两篇文章出来后,总编给予了较高评价。其中《秣马厉兵箭在弦》这篇文章还获得了征文二等奖。那次采访活动,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应该浮在表面上,而是应该走进新闻背后,捕捉没有被别人发现的“冰点”。只有这样,你的新闻作品才有深度和厚度,才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解放军报》曾经刊发过我的一篇副标题为“野外生存七天八夜,未伤一只野生动物”,主标题为“武警森林指挥学校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一段小插曲:警校组织毕业学员到小兴安岭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可不巧的是,我调警校的正式命令到了,需要回原单位办理调转关系,绝好的采访机会就这样擦肩而过了。野外生存训练结束后,我写了一篇通讯,遗憾的是等完稿后,各报刊都相继登载了全军各大院校毕业学员野外生存训练的通讯。但是我没有气馁,正面硬刚不行,就另辟蹊径。我从保护生态环境这个宣传热点入手,写了一篇以“武警森林指挥学校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标题,“野外生存七天八夜,未伤一只野生动物”为副标题的新闻稿件,结果没过几天文章就见报了。经验告诉我,在人们紧跟宣传“热点”的时候,趁热打铁转换角度是一条很好的捷径。

 

标题制作抓眼球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新闻写作上对素材的取舍、结构的把握、角度的选取等方面,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上,不加以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调查,就事论事,导致稿件标题平淡,内容枯燥。经验告诉我,新闻写作只有不断开拓视野,用脑用心对新闻进行理性分析,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和实质,才能使稿件脱颖而出。

2000年 5月,我写了一篇标题为《密林深处育才忙》的通讯,投寄给《解放军报》,编辑打电话说素材很好,但文章没写好,尤其是标题没有新意。在编辑的指点下,我将稿件重新修改了一遍,先后换了 6次标题才定稿。后来我将修改后题为《育才育到天边边》的通讯再次寄给《解放军报》,很快见报了,而且是七版头条。这件事告诉我,不管写什么新闻,都要进行充分构思,尤其是对题目的制作一定要特别用心,才能吸引住编辑和读者。

我们警校与东北虎林园仅一墙之隔,两家警民关系处理的非常好。我一直想写篇文章把这种良好的警民关系宣传出去,但拟定了几个标题都不满意。休假时和爱人上街路过邻居家,爱人说咱家隔壁又生了一个“虎崽”。我没明白什么意思。爱人解释说,邻居是她同学,属虎。听爱人说完,我忽然来了灵感,干脆把我要写的那篇文章叫《隔壁住着虎邻居》吧。《人民武警报》的一位编辑被文章标题吸引住了。没过几天,文章就在《人民武警报》发表了。后来这篇文章被几家报刊转载。经验告诉我,文章的传神与否离不开明亮的眼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良师益友在身边

从事这么长时间新闻报道,我最离不开的就是报纸。那时候每天报纸送来,如果时间充足,我就仔细读一遍,不落一篇文章;如果时间来不及,就浏览一遍所有的新闻标题,等有时间再仔细研读。同时,我还养成了把精彩文章剪贴下来的习惯,装订了 20多本,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读报中,我特别留意与自己单位相关或者与单位能靠上边的栏目,对于这些栏目每期必看,研究编辑的口味和写作风格。《军营文化天地》是一本品味很高的军内杂志。我用了一年时间去研究这个杂志的特点规律,后来我给这个杂志寄了 4篇文章,发表了 3篇。《中国青年报》有一个栏目叫《军旅》,我仔细研究发现,这个栏目几乎不用新闻稿件,发表的都是通讯和报告文学。摸准了特点和规律后,写了一篇题为《森林官兵浪漫奏鸣曲》的通讯,文章大约 3000多字,主要反映森林官兵在艰苦环境下执勤生活的几个片段,所不同的是我没有写官兵如何克服困难,而是把这种艰苦的生活写得很浪漫很有情趣,后来这篇文章几乎一个字没改动就发表了。报纸就是我们的老师,报纸上的每篇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的范例。研究报纸,选准栏目,对于提高文章的采用率是最实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悦秀服务管理中心)◎赵长涛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回眸

日期:2024年02月27日

来源:悦秀服务管理中心

字体:

分享到:

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近 20年,先后在全国各媒体发表文章 1000余篇,从不知道什么是新闻到能写新闻,从能写新闻到能够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用自己的视角多方位观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潜心学习强视力

1991年 4月,我调到支队工作的第二天,机关组织官兵植树,回来后,我写了一篇题为《森林官兵植树忙》的消息。我骑着自行车准备把稿子送到报社,可一出门就下起了大雨,我顶着雨赶到报社新闻部。编辑看我淋得落汤鸡似的,可能是出于同情,帮我修改了稿子,把我原本 500多字的稿子改成了连标点符号在内,只剩下 31个字的短讯,但是不管怎样,稿子总算见报了,这就是我的第一篇所谓的“新闻作品”。

1991年 7月,支队派我到驻地报社学习组稿、画版。当时支队正在办一张《森林卫士报》,我的老师叫杨林静,她很热心,手把手教我编辑工作。每次组完稿后,她都叫我把排在头条的文章抄一遍,以加深印象。后来在杨老师的帮助下,我边学习边写稿,一个月内发表了 12篇新闻作品,老师夸我上路快,鼓励我继续努力。其实,我心里清楚,自己取得的那点进步都是“偷”来的:每次组稿,我都把老师改过的稿子与原稿进行反复对照,从中找出优缺点,时间长了,也就琢磨出一些道道来。当时,我还是新兵,白天要正常工作、训练和学习,只能在每天晚上就寝后趴在被窝里自学借来的新闻书籍,每天都要超过 12点。看书时左手支在床上拿书,右手拿手电,时间长了,左胳膊肿得抬不起来。借来的书看完了,对每月只有 24元津贴费的我来说,买又买不起,只能去书店看书。每次去书店把没看完的书做上记号,下次去接着看,这样不用花钱也能看上自己喜欢的书。那段时间里,我阅读了大量的新闻写作书籍,在理论上有了丰富的积累,为今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和用自己的眼睛看新闻增强了“视力”。

 

悉心捕捉变视角

1992年 6月,我参加了驻地报社组织的通讯员异地采访活动。在采访过程中,我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跟他们学习采访和写作技巧。8天过去了,我没有急于动笔,而是把每次采访的记录都整理好,从记录的“后面”挖掘深层次的东西。采访林业局快速扑火队时,我被扑火队艰苦的生活和快速反应能力所感染,写了一篇题为《秣马厉兵箭在弦》的新闻特写,文章虽然现场感很强,但我总觉得这些都是面上的东西,还缺乏厚重感。于是,我又重新梳理采访细节,发现所采访的五个林业局的所谓快速扑火队其实在很多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快”字的特点来,出动、登车、集结等环节都还有待提高,这种问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又写了一篇长达 3000字的题为《快速扑火队应在“快”字上做文章》的深度报道,两篇文章出来后,总编给予了较高评价。其中《秣马厉兵箭在弦》这篇文章还获得了征文二等奖。那次采访活动,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应该浮在表面上,而是应该走进新闻背后,捕捉没有被别人发现的“冰点”。只有这样,你的新闻作品才有深度和厚度,才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解放军报》曾经刊发过我的一篇副标题为“野外生存七天八夜,未伤一只野生动物”,主标题为“武警森林指挥学校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一段小插曲:警校组织毕业学员到小兴安岭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可不巧的是,我调警校的正式命令到了,需要回原单位办理调转关系,绝好的采访机会就这样擦肩而过了。野外生存训练结束后,我写了一篇通讯,遗憾的是等完稿后,各报刊都相继登载了全军各大院校毕业学员野外生存训练的通讯。但是我没有气馁,正面硬刚不行,就另辟蹊径。我从保护生态环境这个宣传热点入手,写了一篇以“武警森林指挥学校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标题,“野外生存七天八夜,未伤一只野生动物”为副标题的新闻稿件,结果没过几天文章就见报了。经验告诉我,在人们紧跟宣传“热点”的时候,趁热打铁转换角度是一条很好的捷径。

 

标题制作抓眼球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新闻写作上对素材的取舍、结构的把握、角度的选取等方面,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上,不加以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调查,就事论事,导致稿件标题平淡,内容枯燥。经验告诉我,新闻写作只有不断开拓视野,用脑用心对新闻进行理性分析,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和实质,才能使稿件脱颖而出。

2000年 5月,我写了一篇标题为《密林深处育才忙》的通讯,投寄给《解放军报》,编辑打电话说素材很好,但文章没写好,尤其是标题没有新意。在编辑的指点下,我将稿件重新修改了一遍,先后换了 6次标题才定稿。后来我将修改后题为《育才育到天边边》的通讯再次寄给《解放军报》,很快见报了,而且是七版头条。这件事告诉我,不管写什么新闻,都要进行充分构思,尤其是对题目的制作一定要特别用心,才能吸引住编辑和读者。

我们警校与东北虎林园仅一墙之隔,两家警民关系处理的非常好。我一直想写篇文章把这种良好的警民关系宣传出去,但拟定了几个标题都不满意。休假时和爱人上街路过邻居家,爱人说咱家隔壁又生了一个“虎崽”。我没明白什么意思。爱人解释说,邻居是她同学,属虎。听爱人说完,我忽然来了灵感,干脆把我要写的那篇文章叫《隔壁住着虎邻居》吧。《人民武警报》的一位编辑被文章标题吸引住了。没过几天,文章就在《人民武警报》发表了。后来这篇文章被几家报刊转载。经验告诉我,文章的传神与否离不开明亮的眼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良师益友在身边

从事这么长时间新闻报道,我最离不开的就是报纸。那时候每天报纸送来,如果时间充足,我就仔细读一遍,不落一篇文章;如果时间来不及,就浏览一遍所有的新闻标题,等有时间再仔细研读。同时,我还养成了把精彩文章剪贴下来的习惯,装订了 20多本,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读报中,我特别留意与自己单位相关或者与单位能靠上边的栏目,对于这些栏目每期必看,研究编辑的口味和写作风格。《军营文化天地》是一本品味很高的军内杂志。我用了一年时间去研究这个杂志的特点规律,后来我给这个杂志寄了 4篇文章,发表了 3篇。《中国青年报》有一个栏目叫《军旅》,我仔细研究发现,这个栏目几乎不用新闻稿件,发表的都是通讯和报告文学。摸准了特点和规律后,写了一篇题为《森林官兵浪漫奏鸣曲》的通讯,文章大约 3000多字,主要反映森林官兵在艰苦环境下执勤生活的几个片段,所不同的是我没有写官兵如何克服困难,而是把这种艰苦的生活写得很浪漫很有情趣,后来这篇文章几乎一个字没改动就发表了。报纸就是我们的老师,报纸上的每篇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的范例。研究报纸,选准栏目,对于提高文章的采用率是最实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悦秀服务管理中心)◎赵长涛


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西路15号院

海淀军休

军休课堂

新竹生活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京ICP备20220260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