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连队当过兵的人,都会有一个必备的“装备”,那就是人手一个的小马扎。
可以说,小马扎是我 6年连队生活一天也离不开的物件,连队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与小马扎息息相关。它见证了我的成长,陪伴我从一个新兵到班长、到连队干部的全过程。因此,即使是现在退休了,但每每看到小马扎,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是它让我想起了许多连队生活的往事,感到特别亲切。
小马扎其实是特殊年代特定的物件。当年,我在空军某通信总站话务连当兵,那时候部队条件很艰苦,每人一张硬板床,铺一条薄薄的褥子,隔着褥子用手一敲当当响。一床叠的比豆腐块还立体的洗得发白的绿色被子,连枕头都没有。全班的脸盆统一放在一个盆架上,脸盆里放着的牙具、毛巾位置都一样。挎包统一挂在墙上,挎包带一样长,整齐划一。再就是每人一件且位置统一放在床下的小马扎。宿舍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战士们看书,写信,背号码,缝衣服,所有的事情都要坐在自己的马扎上进行。班里几乎每天都开班务会,大家坐在小马扎上,围坐一圈,班长讲评当天的工作、布置明天的任务,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好的现象。
除此之外,连队的活动几乎所有都要带上小马扎。营连集会要带,连队集合去广场看电影要带,去西山总站站部参加活动,坐敞篷卡车,也要自带马扎。
最难忘是连队每次带队去空军大院的操场看电影。统一右手提马扎,到了指定位置,队伍整理完毕,就会听到一声特殊的口令:“放!”接着你会听到一个震撼的声音:“咵!”百十名士兵齐刷刷地将凳子放下,声音震耳欲聋,让人感到那是一种气势,体现了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团队精神,也很让人自豪。各个连队比谁的声音大,动作整齐,这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连队就坐后,热闹的拉歌开始了。警卫连首先发起挑战:“话务连,来一个!来一个,话务连!”唱歌是我们女兵连队的强项,于是操场上唯一一个女兵连队的歌声响彻夜空,那声音高八度,不仅整齐洪亮,还优美动听,盖过了男兵连队雄壮有力的声音。接着,女兵就开始反击:“警卫连,来一个,叫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男兵连绝不示弱,连长用很不标准的动作亲自指挥。《打靶归来》《战友之歌》《我是一个兵》,其他连队也一首接一首地展示自己的实力,拉歌声,唱歌声此起彼伏,加上阵阵欢快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热闹的拉歌大赛在小马扎上展开,那也是军营一道难忘的风景。
马扎,与其说是连队生活必备的装备,倒不如说更像是战士们形影不离的亲密“战友”。那时班长经常坐在马扎上和战友谈心。后来,我当了班长,我也和老班长一样,经常与战士谈心,两个小马扎上,面对面坐着两个年轻的女兵,推心置腹,促膝谈心,从工作到生活,从思想进步到个人私密,无话不谈。当时有句名言:“谈心是个好方法,什么问题都能在谈心中解决。”确实如此,战士们很多问题都是在小马扎上解决的,班里团结友爱,风清气正。很可惜,当时并没有留下一张谈心的照片。
记忆深刻的是连长和我一次严肃的谈话,连长主动做我的入党介绍人,在召开支部大会前,她来到我的宿舍,坐在床边小马扎上,与我严肃谈心,明确指出我的优缺点和党章对党员的要求,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心咚咚跳。那一幕,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不能忘怀。
当然,即便是大领导来了,也得坐小马扎。有一次,通信总站贺国正主任到我们连检查工作,他到长途台参加我们的班务会,也屈尊坐小马扎。贺主任西北人,人高马大。没想到,他把马扎坐散架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把战士们笑的前仰后合,成了官兵关系的一段佳话。
小马扎对于我,还有另一层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功不可没。我当兵前,喜欢文学。入伍后,我热爱我的军营,火热的连队生活,给了我很多的灵感和创作激情。可是,连队不仅执勤训练、公差勤务繁忙,而且作息时间严格,几乎没有多少自己支配的时间。所以,我就利用下夜班不补觉,节假日不外出,别人去活动,我坐着马扎趴在床边,看书写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当战士时,在《空军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多篇作品,我也因为写作上的成绩,被破格提干,改变了我的人生。所以,小马扎为我立了大功。当时空司机关有位处长到连队检查工作,偶然看到了我伏床写作的情景,他回到机关对处里的人说:“话务连有一位小女兵,坐在马扎上,趴在床铺边,能写出这么多好作品,我们条件这么好,应该好好学习这种精神。”
然而,你也许并不知道,我们连队人手一个的马扎,居然是我们女兵自己亲手打造的,是不是觉得特别惊讶?大概是 1977年,空司直属部队开展学“硬骨头六连”、争当硬骨头连队评比活动,评比项目很多,除了军事训练,队列等项目外,内务评比也是重要一项。话务连有个不成文的口号:“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女兵连处处争先。为了让内务整齐划一,连队决定把原来大小高低各不同的小马扎统一换成新的,可是没有这笔经费,就决定自己动手做。于是派老兵李晓红,带着新兵张艳丽两名女兵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之所以说艰巨,是因为女兵哪干过这种活儿啊,可是命令,就要坚决执行,她们回答干脆:坚决完成任务!她俩的个子都不高,都是爱笑的姑娘,都非常能吃苦。李晓红圆圆脸,大眼睛,性格温柔。张艳丽,两条弯弯的眉毛,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看她人很瘦弱,却心灵手巧,性格倔强,泼辣能干。她们到位于西山的维护连木工房,跟木工师傅从头学起,学会了电锯、电刨、电钻、刷漆等等必需的木匠活儿。为了赶时间,没黑没白地干,一口气干了一个多月,硬是做出了100多个马扎,全都是水曲柳儿的硬木,又结实又漂亮,全连人手一个。还做了全连宿舍统一的脸盆架,仓库里“三分四定”用的内务架。结果,我们话务连令人信服地被评为“硬骨头连队”。
小马扎还让我们增强了艰苦朴素和团结友爱精神。连队的小马扎使用率高,损坏率也高,连队成立了木工修理组,张艳丽当组长,带了好几个徒弟,学会了做木工活,马扎坏了都是我们自己修。星期天女兵们就去大院里捡废品,木头、钉子、绳子、带子,有用的东西就捡回来,自己修理马扎,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培养了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品德,这对于我们真是受益终生。
前几年,我们连队聚会,重回老连队,看到宿舍里整洁现代的设施,感慨万端,现在连队的条件真是太好了。几十年过去了,人民军队发展太快了,条件真是今非昔比,但小马扎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它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种制胜的法宝,从侧面体现了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这个传统,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安宁庄军休所)◎柴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