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海淀军休信息网

在“宫殿”里面过生日

日期:2023年11月10日来源:金沟河军休所

字体:分享到:

人人都有生日,未必人人都过生日,而过生日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假如,一个人的生日在宫殿里度过,各种鲜花,各种美食,各种祝福……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不用说,他应该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其实,我就有过这样的幸运。

您也许不信,果真是在宫殿里过的生日吗?当然不是,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我入伍后的第一个生日,就是在一个封存书库里度过的,书库虽然比不了图书馆,但书籍很多,应该说,在精神层面上,这里也算是一座小小的宫殿了。面对满架子的书,我幻想着,书中布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书中堆满着丰富诱人的美食,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祝福。

1969年1月,我入伍来到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同年9月,被院政治部宣传处选为放映员,成了这个处唯一的战士。从那时起,我就成了宣传处的“不管部长”,凡是领导和干事们不管的事统统由我负责,放电影、放广播、出橱窗、写标语、搞摄影等等。另外,领导还把两个小仓库的钥匙交给了我,其中就包括这个封存书库。

我的生日是10月19日,正赶上一个星期天,按照自己的“预谋”,早饭后,多花了一角六分钱,买了两个馒头、一个鸡蛋、一分钱的咸菜条,准备在书库里待上一整天。因为领导交代过,封存书库的书很多都是被批判的,不允许他人随便看,当然也包括我。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这个书库的。书库基本是密封的,仅从防空窗帘透过一点微弱的光,一个照度很低的灯泡装在屋顶,进来的人需要适应一下眼睛才能看清这里的一切。根据书架上的英文索引,我贪婪地扫了一下书脊,其中,有政治经济哲学类的,有历史地理文学类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古典的也有近现代的。成套的书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集,还有近现代作家巴金、老舍、鲁迅等人的作品。

看到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书籍,我兴奋得就像乞丐走进了一个有着各种食品的免费餐厅,恨不能把所有的书全都读上一遍。让我最为着迷的是每本书的后记。这些后记写得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每位作者无不袒露心扉,叙述着自己写书的艰辛历程,我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养成了一种看书的习惯,看一本书先看简介,再看后记,到后来竟发展到看书索性从结尾看起。

在这个“宫殿”里,我一边读着美文,一边咀嚼着馒头,那种惬意那种愉悦是从来没有过的。我还饶有兴趣地把过去曾经读过的“毒草”又翻了翻,去寻找那些令我震撼的章节。这对于一个在文化沙漠里的跋涉者来讲,无疑是一顿丰富的解渴大餐。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又过去了,要不是生物钟在提醒我该吃晚饭了,我还要继续待下去。当我灰头土脸的走出仓库,天已经黑了,机关食堂也早已下班。我只好悄悄地溜回宿舍,悄悄地洗漱……当我躺在床上,却横竖睡不着,这倒不是因为肚子饿,而是满脑子还停留在那些书堆里……

自从在“宫殿”过了军营的第一个生日,也就有了梦开始的地方。我开始尝试着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只要一有空儿就到这个“宫殿”来吃上一顿大餐,或读书或查资料。我深深体会到,兴趣一旦与学习结合,与工作结合,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我那些年不但年年受单位嘉奖,而且我的诗歌、散文、小说集也逐渐地在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003年3月,我还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军营的第一个生日,得益于在“宫殿”里的那次生日宴。我从内心感谢那间封存书库,那书库就像是一个知识的海洋,书籍就像通向彼岸的船。

(金沟河军休所)◎王 田


在“宫殿”里面过生日

日期:2023年11月10日

来源:金沟河军休所

字体:

分享到:

人人都有生日,未必人人都过生日,而过生日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假如,一个人的生日在宫殿里度过,各种鲜花,各种美食,各种祝福……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不用说,他应该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其实,我就有过这样的幸运。

您也许不信,果真是在宫殿里过的生日吗?当然不是,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我入伍后的第一个生日,就是在一个封存书库里度过的,书库虽然比不了图书馆,但书籍很多,应该说,在精神层面上,这里也算是一座小小的宫殿了。面对满架子的书,我幻想着,书中布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书中堆满着丰富诱人的美食,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祝福。

1969年1月,我入伍来到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同年9月,被院政治部宣传处选为放映员,成了这个处唯一的战士。从那时起,我就成了宣传处的“不管部长”,凡是领导和干事们不管的事统统由我负责,放电影、放广播、出橱窗、写标语、搞摄影等等。另外,领导还把两个小仓库的钥匙交给了我,其中就包括这个封存书库。

我的生日是10月19日,正赶上一个星期天,按照自己的“预谋”,早饭后,多花了一角六分钱,买了两个馒头、一个鸡蛋、一分钱的咸菜条,准备在书库里待上一整天。因为领导交代过,封存书库的书很多都是被批判的,不允许他人随便看,当然也包括我。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这个书库的。书库基本是密封的,仅从防空窗帘透过一点微弱的光,一个照度很低的灯泡装在屋顶,进来的人需要适应一下眼睛才能看清这里的一切。根据书架上的英文索引,我贪婪地扫了一下书脊,其中,有政治经济哲学类的,有历史地理文学类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古典的也有近现代的。成套的书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集,还有近现代作家巴金、老舍、鲁迅等人的作品。

看到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书籍,我兴奋得就像乞丐走进了一个有着各种食品的免费餐厅,恨不能把所有的书全都读上一遍。让我最为着迷的是每本书的后记。这些后记写得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每位作者无不袒露心扉,叙述着自己写书的艰辛历程,我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养成了一种看书的习惯,看一本书先看简介,再看后记,到后来竟发展到看书索性从结尾看起。

在这个“宫殿”里,我一边读着美文,一边咀嚼着馒头,那种惬意那种愉悦是从来没有过的。我还饶有兴趣地把过去曾经读过的“毒草”又翻了翻,去寻找那些令我震撼的章节。这对于一个在文化沙漠里的跋涉者来讲,无疑是一顿丰富的解渴大餐。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又过去了,要不是生物钟在提醒我该吃晚饭了,我还要继续待下去。当我灰头土脸的走出仓库,天已经黑了,机关食堂也早已下班。我只好悄悄地溜回宿舍,悄悄地洗漱……当我躺在床上,却横竖睡不着,这倒不是因为肚子饿,而是满脑子还停留在那些书堆里……

自从在“宫殿”过了军营的第一个生日,也就有了梦开始的地方。我开始尝试着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只要一有空儿就到这个“宫殿”来吃上一顿大餐,或读书或查资料。我深深体会到,兴趣一旦与学习结合,与工作结合,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我那些年不但年年受单位嘉奖,而且我的诗歌、散文、小说集也逐渐地在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003年3月,我还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军营的第一个生日,得益于在“宫殿”里的那次生日宴。我从内心感谢那间封存书库,那书库就像是一个知识的海洋,书籍就像通向彼岸的船。

(金沟河军休所)◎王 田


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西路15号院

海淀军休

军休课堂

新竹生活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京ICP备20220260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