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平常的一天,习惯了军休干部有事没事、你来我往进出我的小小办公室。一位高大中年男子已在门口等候多时,工作人员进来说“有急事”,介绍说这是金阿姨的儿子……金阿姨是我们所里的骨干,去年做了大手术,我和工作人员去探望过,后因疫情反复离现在也快一年没见了。此时满脑子都是惦念金阿姨的话,想一股脑儿地说出时,却被阿姨儿子一句“我妈去世了”而惊懵了。我有点机械地问:“什么时候?”说已去世两天了,我妈生前有交待,“所里工作人员少,事又多,等办完后事再通知所里”。在我深感无法弥补遗憾的同时,以埋怨的口气说:“怎么不第一时间告知所里啊?”忽地一下我崩溃了,眼泪忍不住一下子就掉了下来。
因被无法掩饰的悲伤所困扰,我竟一时语塞。但往事历历在目,金阿姨生前那一幕幕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仿佛就在昨天。
金顺英是1955年12月入伍的老军人,退休前曾担任解放军304医院护士长。2013年,我刚来军休所任副所长时,就认识金顺英阿姨。阿姨中等个子,因爱好跳舞,身材和年龄都显得比较年轻,因此我们老忘记阿姨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我们所有支舞蹈队,主要是跳交谊舞和广场舞。每当上级有交谊舞展示时,金阿姨总是艺术指导,在选曲、编曲和编舞的同时,她也是演员。不仅如此,阿姨的老伴李老,是大院三干所的离休干部,也喜欢跳舞,经常会和阿姨一起当教练,现场指导。休息时,我曾羡慕地说:“李老总是陪着您出双入对,而且特别支持您帮助您,让我们大家都特别羡慕。”上世纪50年代,医院非常流行交谊舞,他们都自己学,学会了教战友和同事,金阿姨还做过毛主席的舞伴呢。退休后,她把这份热爱带到了部队大院,带到了军休所。为了繁荣社区文化,她还与时俱进,自己报班进修学习舞蹈,并且考了教练证。学成归来后,免费教居民跳舞,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学员,一度成为部队大院无人不知的夫妻教练,深受大家爱戴。
在我的另一个记忆里,除了金阿姨和她的老伴为交谊舞队编排指导了一个又一个舞蹈,为所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荣誉,还有她的女儿李珊也功不可没。所里的舞蹈队,每当有广场舞比赛或展示时,所里就为找老师而发愁,外请老师编排一支舞费用很高。这时金阿姨就替所里想办法,让她还没退休的女儿来教大家跳舞。她女儿从小跳舞,而且造诣很深,虽没从事舞蹈专业,但在单位也是一位骨干。为老同志编舞不同于年轻人,更难更有挑战性。阿姨会把所有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事先和女儿沟通,让女儿为我们这支队伍量身打造舞蹈。因李姐还没退休,只能是晚上来所里教大家,和大家一起排练,金阿姨会一直陪着,有时李老拄着拐杖也一起陪着。一家人,一个目标,一种精神……
那时我总在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呀?这么友善有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家风呀?发挥家庭每个成员的热情,无私奉献。这个家庭,这种精神,总是感动着我,教育着我,影响着我。
现在虽然金阿姨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及其家人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会深深埋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怀念。
(东翠路军休所)◎孔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