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都有一个顶梁柱,北京市海淀区西翠路军休所军休干部尤福贵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有一段时间,他上要照顾90多岁的老母亲,下要照顾患精神病的儿子,还要照顾多病的妻子。难啊!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福贵家的“经”也太难了。
可尤福贵却说:“男子汉大丈夫,铁肩担道义,立地顶个天,天塌也不怕,再难我也不能把这个家推向社会,要把这个家撑起来、顶起来!”
尤福贵还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能鼓包,鼓到社会上去,更不能成为脓包,祸害社会,损害国家的肌体,要争取让家庭成为健康的社会细胞。”
几十年来,尤福贵认准了这个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诺言。
他还没有退休时,年迈的父母亲就到了他们家,一住就是好些年。当时,家里的房间还小,他和妻子一商量,将家里最大的朝阳房间腾出来让父母住。
自老父亲去世,特别是尤福贵退休后,他与妻子将母亲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照顾。有道是:人是铁,饭是钢。人老了能吃就是福。可老母亲胃口不好,他和妻子想尽办法,变着花样做好老母亲的一日三餐。为了让老人吃得可口,尤福贵亲自下厨,腰系围裙,围着锅台忙前忙后,不亦乐乎。开始不会做,慢慢跟着妻子学。还买来一些烹饪书籍,照葫芦画瓢,按照书里介绍的方法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竟能做出几个像样的菜品了。母亲的牙不好,要吃软的,孩子们要吃硬的,他就将米淘好加水后将锅偏一下再放进电饭煲里,这样做出来的饭就有软有硬了。母亲爱吃面食,他就时常给母亲包饺子、蒸包子、煮馄饨等,还从食堂打点面食,满足老人的口味。到了90多岁以后,老人只能吃点稀饭或流食,胃口越来越差,食欲不振,还时常闹点“绝食”。他除了给老人服药调整肠胃外,还在粥里放点蜂蜜或白糖,把肉、鱼和蔬菜等打碎了加在稀饭里,老人食欲大开。到后来,老人不能自己吃饭了,尤福贵就一勺一勺不厌其烦地喂,老人有时不高兴了还将饭碗打翻在地。尤福贵总是耐心劝:“来,再来一口,乖乖!”老小孩、老小孩,只能像哄小孩子那样哄了,好让老人多吃一点。
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是一件十分操心的事。自从老父亲去世后,母亲陷入深深的孤寂落寞之中。为了哄老人开心,尤福贵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老人房间嘘寒问暖,问睡的好不好,冷不冷,再帮老母亲穿衣着鞋,开窗通风。有时间就陪老母亲唠嗑,讲在家小时候的故事,讲高兴的事。老人怀旧,爱唠叨过去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尤福贵耐着性子听,从不打断。出去遛弯,是老母亲最开心的事,开始是陪着散步,在大院里东走走、西逛逛,赏花品草,再后来搀扶着老母亲散步。老母亲年逾九旬后,行动不便,腿脚不灵,尤福贵就特地买了轮椅,推着老母亲出去遛弯晒太阳,随着时间推移,96岁的老母亲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生活不能自理。尤福贵除了要帮助老母亲喂水喂饭,还要帮助洗澡擦洗身子,换尿不湿,清理大小便,晚上还要到母亲房间看一看,尿了、便了要随时清理、擦洗。有时还要帮助卧床的老母亲按摩,防止血栓和褥疮。
老母亲年高病重,本想让妻子搭把手,可是妻子却偏偏病了,反要尤福贵照顾。妻子本就体弱多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随着年岁增长,病情愈来愈重。行动不便,不能行走,还时常要到医院去看病,每次上医院都需要尤福贵推着去,帮助挂号、取药,扶着妻子上下轮椅。有时也要推着妻子去遛弯晒太阳,但自己只有一双手,推完母亲又要推妻子。在大院的小路上,人们常能看到一个老人推着另一个老人行走的情景,那就是尤福贵。老母亲去世后,尤福贵把重心放到了妻子身上。像照顾老母亲那样照料妻子的一日三餐,生活起居,直至陪妻子走到最后。
就在尤福贵照顾弱妻老母时,他唯一的儿子病倒了,儿子年近不惑,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儿子一旦犯起病来,吃饭时要是不高兴了连桌子一起掀,摔碟砸碗。更要命的是病重了六亲不认,见谁骂谁,见谁打谁。尤福贵只得将儿子送往精神病院。由于儿子没有单位,住院相当一笔费用需要他个人承担。有一次,儿子住院3个月,除了国家报销,自己还要承担8000多元。他本想让儿子为自己养老送终,但儿子却反而要自己来照顾。儿子患病,无异于雪上加霜,就像天塌了一般,还有老母和病妻,谁家摊上这样的事也会犯难,这些困难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让人喘不过气来,更何况一个年逾古稀本身也有病的老人。尤福贵有点撑不住了。他有时也恨苍天不公,老天不长眼,恨命运为什么捉弄自己。但强烈责任感,男人的刚强,军人的意志支撑着他。他鼓励自己:“面对现实,从容应对。自己家的事推给谁也没用,自己家的困难自己扛,没有克服不了的。”
就这样,他一个古稀老人要同时扮演儿子、丈夫、父亲的角色,精心照顾着三个病人。早晨帮助母亲、妻子洗漱喂完早饭后,帮老母亲、妻子、儿子服药,清理房间,有时还要帮妻子到医院去看病取药,再到菜市场买菜,买完菜回来扎个围裙就开始忙着做饭,淘洗切刨,煎炸炖炒,一个多小时,软硬适中、色香味俱全的饭菜端上桌,先帮老母亲吃完饭,自己再扒几口,洗碗收拾完厨房,中午小息一会。下午起床后推着轮椅陪老母亲出去遛弯晒太阳,推完母亲再推妻子。回到家再到厨房继续一阵忙乎。等母亲、妻子、儿子吃完晚饭收拾完厨房,再帮母亲、妻子洗漱后,就开始清洗母亲、妻子一天换下的衣服。忙完一天,等母亲睡觉后才能静下心,读点书,看点报,有时写点感想文章。这就是尤福贵紧张忙碌的一天。他也尝试请过保姆,但保姆一来,看到家庭状况,直皱眉头,退避三舍,特别是听说家里还有一个精神病人,扭头就走。没办法,尤福贵只得让女儿节假日来帮助搭把手。
面对家庭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尤福贵不言老,不放弃,不但撑起家庭这个天,做家庭顶梁柱,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成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热情参与、踏实敬业、甘于奉献的模范榜样。
2013年,在北京市万名孝星表彰活动中,尤福贵当选“孝星”。
送走父亲,送走母亲,送走妻子,儿子还在病中的时候,家里的顶梁柱尤福贵终于病倒了,现在他静静地躺在重症监护室里,靠呼吸机支撑着他顽强的生命。(西翠路军休所◎袁丹武)
编后语 西翠路军休所军休干部尤福贵的事迹感人至深。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人默默无闻地扛起肩上的责任,令人敬佩。尽管他“压力山大”,但仍然笔耕不辍,经常为本刊撰写稿件。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承受,但他都挺过去了。我们也衷心希望尤福贵继续加油,早日战胜病魔,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