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海淀军休信息网

采摘杜鹃叶

日期:2023年08月13日来源:韩家川军休所

字体:分享到:

上世纪 70年代初期,我们的部队驻防在青藏高原。

上级指示,让部队医疗系统组织人力研制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特效药。我们单位用高原杜鹃的叶子熬制成乳白色药液,制造出的药品起名叫“杜鹃油”。此药丸气味刺鼻,但对治疗哮喘有良好的效果。为此,叶剑英元帅接见了我们单位的曾云政委和刘海清局长,并将此事报告给了总理。我们单位门诊部的司药王恩普同志曾给我讲述过,他曾带着此药的样品,到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元帅家里汇报了此药的研制过程和医疗效果。他说,叶帅的司机患有哮喘病,服用了杜鹃油,基本控制住了病情。在那时,此药已经小有名气,供不应求,很多患者通过各种渠道,找各种关系到我局购买此药。

由此,作为新兵的我们,有了上祁连山深处采摘杜鹃叶的经历。

高原杜鹃生长在海拔 3500~ 4000米高度的山上。由于我单位驻防在青藏高原,具备采摘这种植物叶子的条件,所以采摘杜鹃叶成为了我们战备工作以外的又一项工作任务。为了在不影响战备工作的前提下,采摘更多杜鹃叶,单位决定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组织全局的官兵到山上采集杜鹃叶。在接到部队移防回北京的命令后,又搞了多次突击采摘。当时,很多单位担负着战备值班任务,只能抽出部分人员参加,而训练大队正在学习的年轻学员,自然就成了完成此项任务的主力,我就是其中之一。

采摘杜鹃叶之前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食堂给每人带 4个糖三角作为午饭,自己灌上一军用水壶开水。最重要的是要带上雨衣,因为高原的气候变化无常,穿上雨衣可遮风挡雨,更重要的是可以御寒。吃过早饭后,队伍集合出发。全局十几辆解放卡车浩浩荡荡沿着大通河向西驶去。沙石路面的公路蜿蜒曲折,崎岖不平。公路行驶在峡谷之间,两侧山峰高耸,植被茂密。车队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到达了采摘的目的地。大家要跨过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才能够上山。由于人员较多,狭窄的吊桥只有行走一个人的宽度,所以大家排成一队顺序通过。有些胆小的女同志不得不靠别人前拉后推、搀扶着旁边的男同志,才敢颤颤巍巍地走上吊桥。桥上不时有人发出恐惧的尖叫,行进的速度时常受阻。有些年轻的小伙子耐不住性子欲趟水过河,但祁连山冰雪融化后所形成的河水寒冷刺骨,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有几个好胜的小伙子坚持下河,但湍急的激流冲得他们很难站稳,同样败下阵来。由于落差大,大通河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冲击着河中的石头,翻起白色的浪花,发出隆隆的轰鸣,展现出它的狂野不羁。神经衰弱的人,哪怕是站在河边都会感到眩晕和恐惧。

河的对面就是高高的山峰,根本没有上山的道路。我们只能奋力分开树丛,艰难地行走,那厚实的雨衣如同铠甲一样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由于常年气候寒冷,植物都长的不高,但光照强,水源充足,植被非常茂盛,空气非常清新,没有高原缺氧的感觉。脚下是多年落叶所形成的腐质物,踩上去松松软软,并散发着一种轻微的草腥味,走起来比较吃力。很快看到成片的杜鹃树丛,它有一人多高,采摘起来很容易。大家就像南方采茶姑娘一样,把嫩绿的叶片揪下装进书包。书包装满后,倒入麻袋中,有的同志负责把麻袋扛到山下。相对而言,这里在青海还算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但我们行车的途中很少见到人烟,只有散落在山坡上的牛羊,根本看不到放牧的老乡。我们的到来打破了以往寂静的气氛,山坡上到处是我局的官兵,到处是欢声笑语。我们干得很认真,恐怕落后,因为回去后要公布各单位所采的数量,这也是集体荣誉。

不知何时(因为当时没有手表),有人喊吃饭了,我才觉得肚子有点饿。我们几个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当时最大的希望是有一点咸菜就好了。我们都很年轻,完全把这项活动当成游戏,几个要好的朋友集中在一起,努力地向山上攀爬。山顶是一个大平台,举目远眺,四面的祁连山脉绵延不绝,日照较长的一面山坡上,长有茂密的树木和荒草。虽然是夏末,有些植物的叶子已经变黄或发红,颇有北京香山的味道;而另一面山坡完全是裸露的、夹杂着暗红色的黄土层,给人以西部粗犷荒凉的感觉。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无比的清澈,可以看得很高很高、望得很远很远,令人心旷神怡。还能够看到远处覆盖着积雪的山峦,山顶上的冰雪常年不化。当兵到高原已经两年多了,第一次欣赏到如此壮美的高原风光,不仅兴趣盎然,禁不住兴高采烈,引吭高歌。

转瞬间,空中聚起了一块白云,看着它迅速地翻腾变化,越积越大,变成了黑灰色乌云,很快就覆盖了一片天空并向我们压来。在我们还未醒悟之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铺天盖地地向我们砸来,巨大的雨点打在雨衣上,劈啪作响。忽而又变成了蚕豆大小的冰雹,落在地上白花花一片,打在身上隐隐作痛。如果不是军用雨衣厚实,我们可要遭罪了。而此时,远处的山峦仍然阳光灿烂。我们躲到一个山凹处,用雨衣紧紧地包裹住自己的身体,骤降的气温使我们瑟瑟发抖,不得不相拥在一起,与其说是取暖驱寒,不如说是相互壮胆。顷刻间,乌云已悄然散尽,无影无踪,天空又变得晴空万里、大地也洒满了明媚的阳光,前后也就持续了 10分钟的时间。后来才知道,当时我们的处境非常危险,一旦落雷,小命危矣,可我们这些毛头小子却浑然不知。我们把冰雹团成拳头大小的冰球,兴高采烈地走下山。山下面的同志根本不相信我们的所见,因为他们只经历过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而已。看到我们手中的冰雹球,才惊叹不已。

下午 4点多钟,我们返回营地。车上堆满了装着杜鹃叶的麻袋,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一晃 50年过去了,对于那段采摘杜鹃叶的经历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在多次战友聚会中,大家都会回忆起采摘杜鹃叶的经历。在这一粒粒药丸里,记载着我的一段人生经历,寄托着我的高原情结,体现着我对青春时光的眷恋。

(韩家川军休所)◎刘 伟


采摘杜鹃叶

日期:2023年08月13日

来源:韩家川军休所

字体:

分享到:

上世纪 70年代初期,我们的部队驻防在青藏高原。

上级指示,让部队医疗系统组织人力研制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特效药。我们单位用高原杜鹃的叶子熬制成乳白色药液,制造出的药品起名叫“杜鹃油”。此药丸气味刺鼻,但对治疗哮喘有良好的效果。为此,叶剑英元帅接见了我们单位的曾云政委和刘海清局长,并将此事报告给了总理。我们单位门诊部的司药王恩普同志曾给我讲述过,他曾带着此药的样品,到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元帅家里汇报了此药的研制过程和医疗效果。他说,叶帅的司机患有哮喘病,服用了杜鹃油,基本控制住了病情。在那时,此药已经小有名气,供不应求,很多患者通过各种渠道,找各种关系到我局购买此药。

由此,作为新兵的我们,有了上祁连山深处采摘杜鹃叶的经历。

高原杜鹃生长在海拔 3500~ 4000米高度的山上。由于我单位驻防在青藏高原,具备采摘这种植物叶子的条件,所以采摘杜鹃叶成为了我们战备工作以外的又一项工作任务。为了在不影响战备工作的前提下,采摘更多杜鹃叶,单位决定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组织全局的官兵到山上采集杜鹃叶。在接到部队移防回北京的命令后,又搞了多次突击采摘。当时,很多单位担负着战备值班任务,只能抽出部分人员参加,而训练大队正在学习的年轻学员,自然就成了完成此项任务的主力,我就是其中之一。

采摘杜鹃叶之前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食堂给每人带 4个糖三角作为午饭,自己灌上一军用水壶开水。最重要的是要带上雨衣,因为高原的气候变化无常,穿上雨衣可遮风挡雨,更重要的是可以御寒。吃过早饭后,队伍集合出发。全局十几辆解放卡车浩浩荡荡沿着大通河向西驶去。沙石路面的公路蜿蜒曲折,崎岖不平。公路行驶在峡谷之间,两侧山峰高耸,植被茂密。车队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到达了采摘的目的地。大家要跨过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才能够上山。由于人员较多,狭窄的吊桥只有行走一个人的宽度,所以大家排成一队顺序通过。有些胆小的女同志不得不靠别人前拉后推、搀扶着旁边的男同志,才敢颤颤巍巍地走上吊桥。桥上不时有人发出恐惧的尖叫,行进的速度时常受阻。有些年轻的小伙子耐不住性子欲趟水过河,但祁连山冰雪融化后所形成的河水寒冷刺骨,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有几个好胜的小伙子坚持下河,但湍急的激流冲得他们很难站稳,同样败下阵来。由于落差大,大通河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冲击着河中的石头,翻起白色的浪花,发出隆隆的轰鸣,展现出它的狂野不羁。神经衰弱的人,哪怕是站在河边都会感到眩晕和恐惧。

河的对面就是高高的山峰,根本没有上山的道路。我们只能奋力分开树丛,艰难地行走,那厚实的雨衣如同铠甲一样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由于常年气候寒冷,植物都长的不高,但光照强,水源充足,植被非常茂盛,空气非常清新,没有高原缺氧的感觉。脚下是多年落叶所形成的腐质物,踩上去松松软软,并散发着一种轻微的草腥味,走起来比较吃力。很快看到成片的杜鹃树丛,它有一人多高,采摘起来很容易。大家就像南方采茶姑娘一样,把嫩绿的叶片揪下装进书包。书包装满后,倒入麻袋中,有的同志负责把麻袋扛到山下。相对而言,这里在青海还算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但我们行车的途中很少见到人烟,只有散落在山坡上的牛羊,根本看不到放牧的老乡。我们的到来打破了以往寂静的气氛,山坡上到处是我局的官兵,到处是欢声笑语。我们干得很认真,恐怕落后,因为回去后要公布各单位所采的数量,这也是集体荣誉。

不知何时(因为当时没有手表),有人喊吃饭了,我才觉得肚子有点饿。我们几个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当时最大的希望是有一点咸菜就好了。我们都很年轻,完全把这项活动当成游戏,几个要好的朋友集中在一起,努力地向山上攀爬。山顶是一个大平台,举目远眺,四面的祁连山脉绵延不绝,日照较长的一面山坡上,长有茂密的树木和荒草。虽然是夏末,有些植物的叶子已经变黄或发红,颇有北京香山的味道;而另一面山坡完全是裸露的、夹杂着暗红色的黄土层,给人以西部粗犷荒凉的感觉。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无比的清澈,可以看得很高很高、望得很远很远,令人心旷神怡。还能够看到远处覆盖着积雪的山峦,山顶上的冰雪常年不化。当兵到高原已经两年多了,第一次欣赏到如此壮美的高原风光,不仅兴趣盎然,禁不住兴高采烈,引吭高歌。

转瞬间,空中聚起了一块白云,看着它迅速地翻腾变化,越积越大,变成了黑灰色乌云,很快就覆盖了一片天空并向我们压来。在我们还未醒悟之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铺天盖地地向我们砸来,巨大的雨点打在雨衣上,劈啪作响。忽而又变成了蚕豆大小的冰雹,落在地上白花花一片,打在身上隐隐作痛。如果不是军用雨衣厚实,我们可要遭罪了。而此时,远处的山峦仍然阳光灿烂。我们躲到一个山凹处,用雨衣紧紧地包裹住自己的身体,骤降的气温使我们瑟瑟发抖,不得不相拥在一起,与其说是取暖驱寒,不如说是相互壮胆。顷刻间,乌云已悄然散尽,无影无踪,天空又变得晴空万里、大地也洒满了明媚的阳光,前后也就持续了 10分钟的时间。后来才知道,当时我们的处境非常危险,一旦落雷,小命危矣,可我们这些毛头小子却浑然不知。我们把冰雹团成拳头大小的冰球,兴高采烈地走下山。山下面的同志根本不相信我们的所见,因为他们只经历过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而已。看到我们手中的冰雹球,才惊叹不已。

下午 4点多钟,我们返回营地。车上堆满了装着杜鹃叶的麻袋,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一晃 50年过去了,对于那段采摘杜鹃叶的经历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在多次战友聚会中,大家都会回忆起采摘杜鹃叶的经历。在这一粒粒药丸里,记载着我的一段人生经历,寄托着我的高原情结,体现着我对青春时光的眷恋。

(韩家川军休所)◎刘 伟


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西路15号院

海淀军休

军休课堂

新竹生活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京ICP备20220260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