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1979年12月28日那个青涩稚嫩的自己。那一天,是我生命的全新开端。每次撩开记忆的帷帘,那恢宏壮阔、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场景就会跳出来,令我兴奋,回味无穷。
那时,我们金乡县胡集镇有几百名适龄青年报名参军,只有36名应征入伍,我如愿以偿。在欢送的锣鼓声中,我身穿崭新的绿军装,胸配火红的大红花,在激动和喜悦中告别了家乡父老,乘运兵汽车到济宁火车站,转乘一列闷罐车奔赴军营。
出发前,带兵的干部对我们进行了乘坐闷罐火车长途行军的专题教育,从乘车注意事项,到一路吃喝拉撒睡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的讲解和安排。
闷罐车原本是用来运输货物的,两侧有推拉式的铁门,是整个车厢唯一能够看到外面风景的地方。闷罐车没有窗户,只在车厢上端开有几个很小的通风口,刮风或下雨雪时,还要把它遮挡住。车厢内地板由粗糙的厚木板铺成,还有小的缝隙,地板上铺了一层草垫,就成了我们休息睡觉的地铺。车厢内昏暗一片,大家坐在铺着草垫的地铺上互相介绍着,亲密畅谈着,虽然车内环境很差,但是踏上从军路的心情却是非常地激动,人人都在憧憬着未来美好的军营生活……
一声汽笛长鸣,闷罐车徐徐启动了,随着列车“哐当、哐当”的声响,一路向东北方向缓慢地前进。列车越开越快,战友们聚集在车厢门口,兴奋地注视着门外一闪一闪的风景,没想到它逢站必停,逢车必让,无论大站小站一律停靠,时间长短不一。据说军列(非战时)大都是临时安排的车次,穿行在其它正常列车行驶车辆的空隙之间,所以,遇到其他列车都要让路。
经过几个小时的坐车行军,大家开始的新鲜感很快被各种不适应所淹没,毕竟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头一次坐闷罐车。40多人在封闭的车厢里不能随意走动,空气变得越来越污浊,出于安全考虑,只有火车停下来,大家才能从唯一的狭小的门缝里轮流探出头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记得临走前母亲给我买些饼干,由于闷罐车里没有水,饼干也没法吃,喝水只能等车停站后,如果时间允许,条件具备,就到下面打些水来解渴。小便是等车停在一个无人的地方,打开两边的铁门,然后大家站在门口轮流撒尿。大便只能看车停的地方而定,接兵领导还要说可以下去大便了,这才有机会方便轻松,否则,只能一直憋着。记得有个老兄有点拉肚子憋得受不了需要大便,接兵领导只好让我和另一名战友将铁门打开一点,拽住他蹲在门口拉大便,蹲了好长时间,我说:“快点!”他讲:“冷风一吹屁股,又拉不出来了。”刚要出来又是一个刹车,又吓回去了。他撅着屁股过了10几公里也没有拉出来,只好罢休。
闷罐车虽然毫无规律地走走停停,但毕竟一直在驶向目的地,大家心里充满了期待。因为有信心,大家都咬紧牙关坚持着,虽然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困难,却没有一个人埋怨和退缩。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行驶,于清晨5点到达目的地。然后乘军车到新兵训练基地。在这里开始了我们同吃同住同训练3个月的新兵生活……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部队机动已经从普通列车到高速铁路,用民航飞机运送新老兵员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捆绑固定也用上了制式器材。交通工具的变化,反映了我军军事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进程,更是我国综合实力强大的象征。
记忆是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情很快会淡忘,但是特殊的经历却牢牢印刻在记忆深处。我会一直珍视这份回忆。闷罐车驶进了历史,而我曾经乘坐闷罐车的记忆却是愈加清晰。
(西三旗军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