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桥军休所有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多年来他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踏遍了无数山川湖泊、沙漠草原,用镜头拍下了祖国边陲海岛的民族风情和军营生活,尤其是拍摄了大量的西藏、青海、新疆和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风土人情照片,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就是青龙桥军休所军休干部王福润同志。
踏遍青山去采风
2001年 1月,王福润从国防大学机关领导岗位上退休以后,便开始潜心于摄影,哪里有课就到哪里去听去学。他曾经先后到《北京日报》摄影沙龙、新华社摄影讲座班和街道摄影进修班听专家讲课,报名并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北京分院学习。数码相机问世后,他开始刻苦地学习电脑知识,不仅掌握了许多实用摄影知识,而且也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和使用 PS整理图片。他常说:“不怕不懂,就怕不学,我摄影是从失败和学习中开始的。”
自从王福润爱上了摄影以后,他就把用镜头记录火热的时代生活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为此,他每年数次单独或和影友一起赴新疆、内蒙、青海黑龙江、西藏、云、贵等边陲地区采风。2009年从西宁去玉树,780多公里,途中要翻过海拔 4800米的高巴颜喀拉山,他不顾沿途道路颠簸和高海拔对身体带来的不适,边走边拍。还是在青海,他在昆仑山玉珠峰海拔 5200多米登山大本营,幸运地拍到运动员登山的壮观场景。那天玉珠峰“天眼”大开,亘古的冰川、陡峭的珠峰、天边的浓云、脚下哗哗的雪水,运动员在雪山上时隐时现,场面极其优美壮观。他一股劲地拍下了 200多幅照片,把昆仑山山上山下的美景和登山画面尽收镜头中。
他独自一人背着相机进藏采风。乘坐西宁至拉萨的火车穿越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等,沿途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地、高原湖泊,美不胜收。他不顾高原反应,从火车头跑到火车尾,又从车尾返回车头,不停调整相机的数据,拍摄了数百幅高原风光图片。
为了拍到心中想拍到的那张照片,凌晨 3点他便从拉萨乘车出发,6时左右赶到海拔 580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口,拍摄到了梦寐以求的《朝霞映红念青唐古拉山》的画面,回京后引起摄影同行们“可望不可求”的羡慕和称赞。他为了拍摄更多更好的边陲美景,在 2007年至 2014年之间,他和他的影友们多次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当地摄影家一起,拍摄大量的大美新疆的图片。他和北京市几位摄影家在东北最美的季节沿着大兴安岭、漠河北极村、中俄边境、呼伦贝尔大草原等地采风。大兴安岭茂密的白桦林、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多姿、额尔古纳河的绚丽、五八老岛梦幻般的晨雾,都留在了他相机的镜头里。用艺术谱写出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出反映时代的摄影作品。
玉树灾区藏胞情
他在玉树大地震前后两次赴青海玉树采风。第一次是大地震前的 2009年 8月乘汽车从西宁出发沿途拍摄了大量藏区美丽风光和浓厚的风土人情。在文成公主庙为喇嘛们拍照,在新寨麻尼石经堆为转经的藏族同胞留影。2010年 4月当他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玉树大地震的画面后,心情沉重的同时准备在地震后选择时机再赴玉树,一是拍摄震后各民族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全国的支援下重建家园的情景;二是要将上次为藏族同胞拍的照片赠送给藏胞。
2011年 8月当他来到文成公主庙,将照片交给年青的喇嘛们时,喇嘛们欣喜跳跃,争相取走了自己的照片,并与他合影留念。到了新寨麻呢石经堆,他拿出一摞 2009年 8月在这里为转经的藏族同胞拍摄的照片请大家认领,并寻找那位慈祥的藏族老人。他拿出照片,边走边问,让藏胞们辨认。辨认过程中,这个揺头,那个摆手,正当他失去希望时,一位藏族小姑娘,看到了照片用藏语大声喊着:“奶奶,我的奶奶”。高兴得又蹦又跳,拿着奶奶的照片贴近脸颊,并用藏语连声叫“奶奶,奶奶,这是北京人给你送的相片。”过了一会儿小姑娘沉痛地说:“奶奶在大地震时遇难了!感谢北京这位好爷爷为奶奶留下最后这张宝贵的照片,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舞台摄影留光影
近年来,王福润和军休所影友一起满腔热忱、全身心地投入舞台摄影中去。拍摄了来自几个专业剧院(团)和民办剧团演出的传统戏剧;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省市(自治区)进京的多场次的舞蹈舞剧演出。也拍摄到数十场诸如豫剧、河北梆子、评戏。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舞台摄影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在梅兰芳大剧院等二十多个剧院或剧场拍摄了中国京剧、黄梅戏、龙江剧、吉剧、秦腔、上党梆子等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他深为我们大中华博大精深的国粹京剧和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地方戏曲文化所吸引。
舞台摄影同风光、人像等摄影一样,需要摄影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和影友们多是戎马一生的老军人和在军队工作至退休的老军工们。在 7年多的时间里大家不顾年事较高,不论春夏秋冬,也不管刮风下雨,不怕苦不怕累,废寝忘食,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乘地铁、坐公交,甚至徒步奔波于北京市各演出剧院(场)所,拍摄了 300多场优秀经典的传统剧目、现代戏曲和舞蹈舞剧。他的移动硬盘里存储了 30多万张舞台摄影图片。这些舞台摄影图片绝大多数上传到光影中国网上,也有的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不少影友拍摄的作品被演出剧团和戏曲学院教学部门或演员收存。几年来,影友们几十幅参赛作品获得该校设置的各个奖项,为宣传和弘扬戏曲文化和学校戏曲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0年 8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的《戏曲鉴赏》一书中选用的 88幅高清剧照,就是他和他的十几位影友几年来的舞台摄影作品。这些年他为街道和居委会拍摄了大量的广场舞蹈、体育竞赛和重大节假日纪念活动演出。为全国社区舞蹈大赛决赛,提供了大量摄影图片。
20多年来,摄影对王福润来说,既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滋养。他正是凭着坚定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用手中的相机,抒发了对伟大祖国边陲建设和美好山河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悟,不断充实自己的军休生活。他拍摄的照片不少曾在《中国旅游报》《经济日报》《中国军工报》《中国气象报》《国防大学学报》《军休之友》《同心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
这些年,王福润先后加入了中国老年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爱好者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任首都之窗特约摄影师,光影中国网总顾问等。他那种对摄影文化的享受和对高品位生活的追求,鼓励他不断地发挥余热做着奉献。
长风浩荡百年潮,奋发有为新时代。回顾多年的摄影实践,王福润感慨地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人民物质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舞台摄影在社会活动中前景广阔,大有作为。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拓宽视野,开创未来,将舞台摄影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青龙桥军休所)